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图片来源:《英国血液学杂志》
绿色小体(Green Inclusion, GI)是最近比较“热议”的话题,是指在中性粒细胞或单核细胞胞浆内出现1个或多个绿色的包涵体,常与急性肝衰竭相关,病情极其危重。
通常中性粒细胞是外周血白细胞形态检查中的一个项目,除了观察中性粒细胞数量多少,还需要观察中性粒细胞的质量,其中较常见的是Dohle小体和毒性颗粒,尤其见于严重感染。
其他可观察到的包涵体为吞噬的病原体,如巴贝虫、埃里克体属、无形体等。
而对Chediak-Higashi综合征和May-Hegglin异常等遗传性疾病时又可观察到其他特殊包涵体,这些特点为疾病早期诊断提供了线索。
目前对绿色小体的来源尚未明确。大多数推测都与肝病相关,并认为是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吞噬了肝细胞损伤的产物,为胆汁相关物质或溶酶体降解产物。
Harris等人提示绿色包涵体可能是一种胆汁相关产物胆绿素,但确实无特殊的胆绿素染色方法来证实。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细胞内/外胆红素晶体报道,但这些物质呈黄色,与此类绿色或蓝绿色包涵体不同。
其他文献记录中性粒细胞绿色包涵体对胆红素染色、铁染色、POX、PAS染色、Warthin-Starry银染、六胺银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呈阴性。Zeihl-Neilson抗酸染色阳性,及油红O染色阳性,提示富含脂质。
Hodgson等对2例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进行了透射电镜观察,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包涵体与光学显微镜下特征一致。
包涵体具有嗜锇特性,揭示其富含脂质成分,推测由胞膜或囊泡组成。患者尸检结果发现肝组织切片显示明显肝小叶中心Giemsa染色黄色色素沉着,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内绿色包涵体相似,根据PAS和Zeihl-Neilson染色阳性,这种色素归类为脂褐素。
为中性粒细胞或单核细胞吞噬了缺血性肝炎损伤时释放的脂褐素样物质或其他溶酶体降解产物。
其他研究亦显示肝小叶中心坏死,出现明显脂褐素沉积(PAS与淀粉酶染色阳性),Giemsa染色呈绿色折光性物质,推断为中性粒细胞吞噬了肝缺血坏死后释放出来的脂褐素样物质。
但由于其他一些病例显示并无明显肝损伤或转氨酶升高的证据,故也存在其他器官组织损伤导致绿色包涵体形成的可能。
大多数报道中性粒细胞绿色包涵体见于肝衰竭的危重患者。
肝功能衰竭通常归因于各种缺血或毒性原因,如休克、败血症或使用过量对乙酰氨基酚。
其中多篇文献报道伴随乳酸中毒的患者,出现此类包涵体常伴随转氨酶急剧升高,随后病情迅速恶化,并于2~3天内死亡。
宜作为一个危急值报告给临床。但也有少量文献指出出现此类小体的患者本身情况已经较差,多数为ICU患者,病情急剧恶化与患者状态、年龄、疾病严重程度等因素相关,尚不能过早用于疾病预后差的提示作用,否则将影响临床治疗决策。
因其非常罕见,我们对它的认识还是有限的,为此需要积累更多的临床案例来证实其价值。
作者:朱建锋
来源:iMorphology
↑↑↑点击海报,进入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