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Nat Commun:母传抗体和接种麻疹疫苗,能保护儿童多久?【感染研究展播】

2024-04-16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原创

3比1.png

果名麻疹母传和疫苗诱导抗体动态变化研究

发表期刊:《自然·通讯》[Nat Commun,IF(2022):16.6]

通讯作者:余宏杰

第一作者:汪千力

主要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推荐理由



该研究揭示了儿童麻疹母传和疫苗诱导抗体的长期动态变化特征、不同MCV免疫程序下的儿童年龄别麻疹易感风险,重点阐明了儿童麻疹母传抗体保护的持久性、常规第一剂次MCV1/第二剂次MCV2的最佳接种年龄和第三剂次MCV3接种必要性。



研究解读



基于2013—2018年在湖南省安化县建立的母婴配对队列和1~9岁儿童队列,研究人员发现,儿童麻疹母传抗体可提供的免疫保护仅持续2.4个月;随着儿童于8月龄接种第1剂次MCV疫苗,其麻疹IgG抗体浓度显著增高,并可保护儿童至5.1岁。此外,儿童在18月龄接种MCV2后,其麻疹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在1个月内达到峰值,并在接种后的9.4年里始终维持在保护阈值以上。


模型结果显示,常规两剂次MCV诱导抗体仅可保护儿童至其14岁。研究人员还在既往接种过第3剂次MCV的队列儿童中,采用Kaplan-Meier法确定了其与仅接种两剂次MCV儿童年龄别易感风险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较常规接种两剂次MCV的儿童,接种了第3剂次MCV的儿童的麻疹IgG抗体衰减速度趋缓,并能够使其在2~6岁间的麻疹IgG抗体转阴率降低79.3%~88.7%。


该研究“Long-term measles antibody profiles following different vaccine schedules in China, a longitudinal study”于2023年发表在《自然·通讯》(Nat Commun)杂志IF:16.6



专家点评


余宏杰教授:该研究显示,新生儿出生后体内麻疹母传抗体迅速衰减,不能保护其至目前我国免疫程序推荐的MCV1接种年龄。为减少婴幼儿麻疹易感人群,有必要考虑将常规MCV1接种年龄提前至8月龄之前,同时应进一步研究确定8月龄以下婴幼儿接种所需剂量、安全性和保护效力/效果/持久性等。此外,常规两剂次和第3剂次MCV接种后的年龄别麻疹IgG抗体转阴率的显著差异,证实了接种MCV3可显著改善个体的年龄别麻疹的易感风险。然而,考虑到麻疹疫苗产能和接种目标人群的数量,应侧重于对MCV1/MCV2免疫程序不当/免疫应答不佳的儿童,进行第3剂次MCV的强化免疫接种,而非面向整个儿童群体。



作者介绍



余.png

通讯作者

余宏杰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主要针对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和我国人民健康的新发、重大传染病,运用多学科交叉技术,研究其传播动力学、流行病学参数、疾病负担、干预措施、病原体感染和宿主免疫应答机制、疫苗效力、效果和安全性等。

以通讯作者(含并列)发表 SCI 论文177篇,包括 Science 2篇、Lancet 5篇、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篇、BMJ 3篇、Nature Medicine 1篇、Nature Genetics 1篇、Nature Microbiology 1篇、Nature Human Behaviour 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9篇、Cell Research 1篇、Science Advances 1篇、PNAS 1篇、PLoS Medicine 4篇、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7篇、Lancet Global Health 1篇、Lancet Public Health 1篇、Lancet Microbe 2篇、Lancet Child & Adolescent Health 1篇。Google Scholar 总引用42,341次,h-index 81。入选科睿唯安2020、2022和2023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获杰青、长江特聘、万人领军。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第九完成人),以第一完成人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各一项。

汪.png

第一作者

汪千力

复旦大学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专任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针对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等,通过开展血清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等系列研究,揭示并定量描述其疾病负担、临床与流行病学特征、以及生命周期中母传、自然感染和疫苗诱导的针对特定病原的抗体水平动态变化轨迹等。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一作共发表学术论文8篇,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EClinicalMedicin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等学术期刊。




团队介绍


图片4.png

新发传染病多学科交叉研究团队合影


2017年,着眼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由余宏杰教授作为带头人成立了复旦大学新发传染病多学科交叉研究团队。团队主要针对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和我国人民健康的新发、重大传染病(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禽流感、季节性流感、RSV、麻疹等),运用多学科交叉技术,研究其传播动力学、流行病学参数、疾病负担、干预措施和临床管理的评价、病原体感染机制和宿主免疫应答机制,以及疫苗的效力、效果、安全性和卫生经济学评价等。


经过人才引进和自身建设,新发传染病多学科交叉研究团队在教学与科研实践中逐步成为“创新能力强、实践效果优”的科教创新团队。现有教职工12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或青年研究员3人,专任副研究员1人,中级实验师1人,科研助理1人,博士后5人,其中国家级和上海市人才项目获得者9人,包括国家杰青、长江特聘、万人领军人才1人,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1人,人社部“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和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3人,上海市启明星计划和“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入选者4人。近5年,团队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和重点项目、美国NIH等10余项重大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项。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