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杨聚荣
血液灌流(HP)作为尿毒症患者中大分子毒素清除的核心技术,其治疗效能的核心取决于吸附剂的性能 —— 吸附容量决定毒素清除效率,特异性影响营养物质保留,生物相容性关联治疗安全性。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与医学工程的交叉融合,HP 吸附剂已完成从 “非特异性清除” 到 “精准靶向吸附” 的技术跨越,为临床针对不同患者群体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了关键支撑。本文结合最新临床研究与技术成果,系统梳理吸附剂的发展历程、分类特性及应用策略,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HP 吸附剂的技术迭代历经半个世纪,形成了三代具有显著差异的产品体系,每一代技术均针对前一代的不足进行优化,逐步适配临床需求:
(一)第一代吸附剂:活性炭为核心的初步探索(1960s-1980s)
第一代吸附剂以颗粒活性炭、碳化树脂为代表,其核心优势在于多孔结构(孔径 2-50nm)带来的超大比表面积(800-1200m²/g),可通过物理吸附作用清除 β₂- 微球蛋白、甲状旁腺激素(PTH)等中大分子毒素。但受限于材料制备技术,此类吸附剂存在两大关键缺陷:一是生物相容性差,活性炭颗粒表面残留的碳粉易引发过敏反应,临床数据显示其过敏发生率高达 8.3%,表现为皮肤潮红、呼吸困难甚至过敏性休克;二是吸附非特异性,在清除毒素的同时会大量吸附白蛋白(单次治疗丢失量达 2.0-2.5g)、凝血因子等营养物质,长期使用易导致患者营养不良与凝血功能紊乱。目前,第一代吸附剂仅用于尿毒症急性并发症的紧急处理,如尿毒症脑病(血氨>100μmol/L)、严重药物中毒等短期治疗场景,不作为常规维持治疗选择。
(二)第二代吸附剂:合成树脂主导的临床普及(1990s-2020s)
随着高分子合成技术的发展,以苯乙烯 - 二乙烯苯树脂、丙烯酸树脂为代表的第二代吸附剂应运而生。此类吸附剂通过调控聚合物孔径(精准控制在 8-50nm)与表面化学基团(引入氨基、羧基、羟基等),实现了对中大分子毒素的选择性吸附:一方面,孔径设计匹配 β₂- 微球蛋白(分子量 11.8kDa)、PTH(分子量 9.5kDa)等目标毒素的分子大小,减少小分子营养物质进入吸附孔道;另一方面,表面基团通过静电作用、氢键结合等特异性相互作用,提升对毒素的吸附亲和力。临床数据显示,第二代吸附剂的生物相容性显著提升,过敏反应发生率降至 3.1%,白蛋白吸附率控制在 5% 以下。
从临床应用分类看,第二代吸附剂可进一步分为广谱型与专一型两类:广谱型吸附剂以 HA 树脂为代表,其多孔结构与表面基团可同时吸附炎症因子(IL-6、TNF-α)、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内毒素等多种毒素,适用于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皮肤瘙痒(VAS 评分>6 分)的尿毒症患者;专一型吸附剂以 PA 树脂为核心,通过表面特异性基团与 PTH 分子的氨基结合,实现对 PTH 的高效清除,适用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患者(PTH>800pg/ml)。《中国血液净化吸附剂临床应用指南(2024)》的多中心数据显示,我国二级及以上医院中,广谱型吸附剂临床使用率达 68.5%,专一型吸附剂使用率为 31.5%,二者联合使用时(如每月 2 次 HA 树脂 + 1 次 PA 树脂),中大分子毒素总清除率可较单一使用提升 15%-20%。
(三)第三代吸附剂:靶向吸附的技术突破(2020s - 至今)
第三代吸附剂以 “精准靶向” 为核心设计理念,通过生物修饰技术将特异性识别分子(如单克隆抗体、亲和配体)固定于吸附剂载体表面,实现对特定毒素的 “点对点” 清除。目前临床研究较多的类型包括:免疫吸附剂(如抗 β₂- 微球蛋白单克隆抗体修饰的树脂),可特异性结合 β₂- 微球蛋白,清除率较第二代 HA 树脂提升 25%-30%,且几乎不吸附白蛋白;肝素修饰亲和吸附剂,通过肝素与 PTH 的特异性结合,PTH 清除率可达 70% 以上,适用于重度 SHPT 患者(PTH>1500pg/ml);载脂蛋白吸附剂,通过表面脂蛋白受体模拟结构,吸附低密度脂蛋白(LDL)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适用于合并高脂血症的尿毒症患者。
但第三代吸附剂目前仍面临临床转化挑战:一是制备成本高,单克隆抗体修饰的吸附剂单次治疗费用约 3000-5000 元,远超普通患者承受能力;二是稳定性不足,生物修饰分子易在储存与使用过程中脱落,影响吸附效能;三是临床数据有限,多数产品仍处于 Ⅱ 期临床研究阶段,缺乏大规模多中心疗效验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