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5年7月4-5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联合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共同主办的“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 2025 China”在南京召开。
7月5日,精彩继续,学术氛围浓厚,与会者热情高涨。第二天会议共包括三大核心内容,分别是《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研究进展2024》解读、BOA研究分享(肺癌专场)以及重磅环节——2025ASCO年会后的标准临床实践。中国医学论坛报全程跟进此次大会,为广大读者持续提供高质量的会议报道。现特整理次日学术专场内容精粹如下,与广大读者共享学术盛宴。
凝心聚力启新程,踔厉奋发谱华章。在数代中国肿瘤专家学者薪火相传、勇攀高峰的奋斗征程中,在以CSCO为代表的学术团体的引领与推动下,中国肿瘤学科临床实践与科研创新双轮驱动,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跨越式发展,为全球肿瘤防治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自2015年起,CSCO秉持“循证为先”的原则,连续十年推出《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研究进展》,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梳理中国学者年度研究成果,构建起中国肿瘤学发展的年度坐标系,为学科进步镌刻下坚实的时代印记。
2025 BOC/BOA大会迎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在全体与会者的共同见证下,《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研究进展2024》(以下简称《进展2024》)正式发布。这不仅是CSCO持续十年深耕不辍的学术结晶,更标志着中国肿瘤学界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构建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评价体系。《进展2024》收录中国学者高质量研究成果,形成覆盖十一大癌种(头颈部肿瘤、肺癌、乳腺癌、妇科肿瘤、黑色素瘤、淋巴瘤、食管癌、胃癌、肠癌、肝胆胰肿瘤、泌尿系统肿瘤)的完整研究图谱,见证了中国肿瘤防治体系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全链条突破。
本次大会延续传统,继续邀请了11位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杰出代表,分别对《进展2024》所分述的11大瘤种研究进展进行解读,以加深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对重要研究成果的理解。
中国药科大学上海高博肿瘤医院李进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和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梁军教授共同主持。
王峰教授、邱红教授、张剑威教授、王明达教授作报告(从上至下,从左至右)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峰教授就2024中国临床肿瘤学食管癌年度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结合GEMSTONE-304研究和ESCORT-NEO研究两项重点关注研究,以及多项值得关注的研究,从食管癌的外科治疗、放射治疗、内科治疗、影像学诊断和转化研究等维度进行了细致梳理与总结。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邱红教授2024中国临床肿瘤学胃癌年度研究进展作了汇报,重点介绍了RATIONALE-305、FRUTIGA、DARGON-Ⅳ 3项重点推荐研究及6项值得关注研究的内容,涵盖流行病学、影像学诊断、外科治疗、内科治疗以及转化研究等领域的重要成果。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张剑威教授分享了2024中国临床肿瘤学结直肠癌年度研究进展,从肠癌基础转化研究、外科治疗、围手术期治疗及转移性肠癌治疗四个角度,结合3项重点推荐研究以及多项值得关注研究的内容,对结直肠癌领域的年度重要研究进行了推荐与解读。
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王明达教授就2024中国临床肿瘤学肝胆胰肿瘤年度研究进展进行了汇报,梳理了肝细胞癌基础转化研究,肝癌筛查、诊断和分期,肝癌根治性和非根治性治疗,胆道恶性肿瘤危险因素、预后标志物和综合治疗模式探索以及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新辅助治疗和手术策略优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与进展。
江苏省肿瘤医院曹国春教授、天津市肿瘤医院姚欣教授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斯璐教授共同主持。
蔡修宇教授、陈誉教授、赵晓智教授作报告(从左至右)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蔡修宇教授2024中国临床肿瘤学头颈肿瘤年度研究进展进行了解读,结合7项重要研究,从鼻咽癌、甲状腺癌以及其他头颈部鳞癌三个方面介绍了研究进展,涵盖免疫治疗、精准放疗、分子机制研究、影像学诊断以及流行病学等内容,展现了头颈肿瘤领域的成果与突破。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鲁亚晶教授分享了2024中国临床肿瘤学淋巴瘤年度研究进展,围绕3项重要研究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靶向治疗、霍奇金淋巴瘤联合治疗方案、晚期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免疫治疗等成果作了详细解读,并对其他类型淋巴瘤以及CAR-T细胞治疗领域的值得关注的研究进行了介绍。
福建省肿瘤医院陈誉教授就2024中国临床肿瘤学黑色素瘤年度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推荐了3项重要进展研究以及2项值得关注的研究进展,并从流行病学、转化医学-分子靶点与耐药机制探索、传统病理与影像诊断、特殊类型黑色素瘤的观察研究、早期黑色素瘤的辅助治疗以及晚期黑色素瘤的系统性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梳理。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赵晓智教授就2024中国临床肿瘤学泌尿系统肿瘤年度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结合3项重要研究和8项值得关注的研究进展,对前列腺癌、肾癌、尿路上皮癌三大主要瘤种以及肾上腺皮质癌领域的重要学术成果进行了细致梳理和进展解读。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王洁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殷咏梅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吴令英教授共同主持。
葛睿教授、刘哲峰教授、胡金龙教授作报告(从左至右)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葛睿教授分享了2024中国临床肿瘤学乳腺癌年度研究进展,重点推荐了TORCHLIGHT研究、EVER-132-002研究及CamRelief研究3项重要进展,并介绍了6项值得关注的研究。对各类型乳腺癌的系统治疗、外科治疗、影像学诊断、放射治疗以及转化研究等多方面进展进行了梳理。
解放军总医院刘哲峰教授对2024中国临床肿瘤学肺癌年度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重点推荐了LAURA研究、ADRIATIC研究和HARMONi-A研究3项重要研究以及7项值得关注的研究进展,涉及早期NSCLC围手术期、局部晚期不可切除及晚期NSCLC、SCLC的治疗以及肺癌生物标志物探索等多项关键成果。
河南省人民医院胡金龙教授就2024中国临床肿瘤学妇科肿瘤年度研究进展进行了汇报,依照卵巢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三大妇科肿瘤类型,推荐了5项重要研究以及9项值得关注的研究,内容涵盖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同步放化疗等治疗手段的临床研究进展,并对肿瘤微环境、生物标志物等转化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进行了梳理。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王洁教授和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周彩存教授共同主持。
李子明教授、方文峰教授、段建春教授、柳菁菁教授作报告(从上至下,从左至右)
上海市胸科医院李子明教授分享了摘要号LBA8505研究(SACHI研究),该研究是一项在中国68个研究中心开展的III期、开放标签、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旨在评估赛沃替尼联合奥希替尼对比含铂双药化疗在一线EGFR-TKI治疗失败后、伴MET扩增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EGFR突变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疗效。结果显示,赛沃替尼联合奥希替尼的双靶方案显示出具有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的中位PFS期改善,同时安全性良好。该研究提示,在一线EGFR-TKI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且伴获得性MET扩增的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中,赛沃替尼联合奥希替尼将成为一种新的无化疗治疗方案选择。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方文峰教授详细解读了摘要号8507研究(OptiTROP-Lung03研究),该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旨在评估TROP2 ADC药物芦康沙妥珠单抗与多西他赛在经治EGFR突变NSCLC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显示,在这类患者中,相较于多西他赛,芦康沙妥珠单抗在ORR,PFS期和OS期方面均显示出具有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的显著改善。基于OptiTROP-Lung03研究结果,芦康沙妥珠单抗近期已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成为首个获批肺癌适应证的TROP2 ADC,有望成为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的新治疗标准。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段建春教授介绍了摘要号8520研究,该研究为一项开放标签、多中心、单臂的II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新型强效、高选择性的KRAS G12C抑制剂sosimerasib单药在经治KRAS G12C突变晚期NSCLC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独立评审委员会确认的ORR为52.4%,所有预设亚组均显示临床获益,ORR为40.0%~75.0%。疾病控制率(DCR)达到87.6%,显示出较强的临床活性。起效时间快,中位至缓解时间(TTR)1.4个月。中位PFS为7.2个月,中位DoR和OS期尚未达到,提示治疗可能带来长期获益。此外,sosimerasib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可控的毒性。
吉林省肿瘤医院柳菁菁教授分享了摘要号8511研究,该研究是一项在中国多家中心进行的单臂、开放性II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估抗PD-L1和VEGF-A双特异性抗体BNT327/PM8002联合培美曲塞和铂类一线治疗不可切除的恶性间皮瘤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提示,胸膜间皮瘤患者中确认的ORR为43.5%,DCR为87.0%,中位PFS期为15.8个月;腹膜间皮瘤患者中,确认的ORR为75.0%,DCR为100.0%,DOR为16.3月。这是首批报告肿瘤免疫疗法联合化疗用于腹膜间皮瘤疗效的临床试验之一,联合策略在恶性间皮瘤患者显示了非常具有前景的疗效,同时安全可控,有望成为恶性间皮瘤临床实践中一种全新的治疗选择。
这一重磅环节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王洁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梁军教授与江苏省人民医院殷咏梅教授共同主持。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孙颖教授、解放军总医院江泽飞教授、中国药科大学附属南京天印山医院秦叔逵教授以及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周彩存教授分别就鼻咽癌、乳腺癌、肝癌、肺癌4个领域对2025ASCO年会后的临床实践现状进行了提纲挈领的总结分享。
孙颖教授的报告将鼻咽癌分为局部区域晚期(M0)与远处转移(M1)两个阶段,并且分别从指南推荐、既往研究汇总、2025 ASCO研究进展等层面逐一展开梳理与阐述。一、对于M0鼻咽癌:1、将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与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诊疗指南进行对比,并且回顾了1998年至今NCCN指南对M0期鼻咽癌综合治疗策略的变迁,体现出CSCO诊疗指南策略更加明确的特点;2、对局晚期化疗3期临床研究、局晚期免疫临床研究分别汇总,免疫治疗在局晚期鼻咽癌中地位逐步确立;3、在2025 ASCO年会中针对局部区域晚期鼻咽癌,分别展示了免疫治疗、靶向、个体化治疗研究等不同方面的研究,从临床问题出发,可以看到新研究为鼻咽癌患者带来了明确生存获益或生存质量的显著提升。二、对于M1鼻咽癌:目前国内外指南已经呈现更为一致性的体现,即已经步入免疫治疗时代。NCCN指南对这类患者的推荐自2024年正式全面进入免疫治疗。通过2025年ASCO年会的5项报告,可以看出免疫联合GP化疗成为R/M鼻咽癌的绝对一线,同时ADC药物正在崭露头角。
解放军总医院江泽飞教授系统阐释了当前乳腺癌分层分类精准治疗的核心进展,聚焦HER2阳性、三阴性及HR阳性三大亚型。在HER2阳性乳腺癌领域,新辅助治疗以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为主,对双靶方案敏感且耐受性良好的患者予以联合治疗,不耐受者则予以单药治疗;达到pCR的患者延续双靶策略,未达pCR者则转换强化治疗方案。晚期治疗格局从曲妥珠单抗治疗演进至曲帕双靶联合、TKI抑制剂应用,直至当前以ADC为重要突破,未来将进一步优化早线治疗布局。针对HR阳性乳腺癌,CDK4/6抑制剂辅助阶段用于高危患者强化治疗,晚期阶段作为解救方案;而对于晚期治疗失败患者,可通过PI3K/AKT通路抑制剂等调整治疗方向。在三阴性乳腺癌领域,免疫治疗实现从前沿探索向临床实践的纵深拓展,从晚期解救治疗前移至新辅助阶段,晚期一线也增加了免疫联合化疗的模式;同时,ADC的临床试验持续深化,为突破治疗瓶颈提供新方向。
秦叔逵教授对2025 ASCO年会后肝胆胰肿瘤的临床实践启示进行了详尽解读。在肝细胞癌 (HCC) 治疗方面,中晚期HCC系统性治疗已进入以免疫治疗为主的新时代,免疫联合治疗正成为晚期HCC一线治疗标准方案。靶免联合治疗仍需平衡获益与风险,HIMALAYA 和CheckMate-9DW等研究展现了双免联合治疗的获益,EMERALD-1和LEAP-012等研究也在局部治疗联合免疫方面崭露头角。对于胆管癌 (BTC),目前分子靶向治疗主要用于二线治疗,免疫治疗突破瓶颈后已进入一线治疗探索。基于TOPAZ-1和KEYNOTE-966研究,免疫联合化疗已成为晚期BTC一线治疗的核心方案。2025 ASCO年会相关报告显示了新辅助放化疗对可切除BTC患者的获益,但免疫治疗的前线应用仍待探索。ADJUBIL研究证实了双免疫方案的辅助治疗获益,但有待更大样本量验证。在胰腺癌领域,局晚期胰腺癌仍以姑息化疗为主,PANOVA-3 研究显示了化疗联合肿瘤治疗电场的治疗获益,有望改变治疗格局。晚期胰腺癌系统治疗以化疗为基石,相关方案不断优化,新型药物探索不止,新型靶点相关抗体和ADC展现了一定的疗效和安全性,胰腺癌治疗正在迎来曙光。
周彩存教授在报告中从早期NSCLC、晚期驱动基因阳性NSCLC、晚期驱动基因阴性NSCLC以及小细胞肺癌四个方面分享了对2025ASCO年会后肺癌临床实践格局的思考。早期NSCLC方面,CheckMate-816研究的长期随访数据明确了PD-1联合化疗新辅助治疗的重要性;EGFR突变人群是否要接受EGFR-TKI的新辅助治疗,还需要观察到NeoADAURA研究中EFS终点有意义的差异;SBRT+新辅助/同步/辅助阿替利珠单抗未能改善早期不可手术NSCLC的PFS期和OS期,SBRT仍是早期不可手术NSCLC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在晚期驱动基因阳性NSCLC方面,EGFR-TKI治疗后出现MET扩增,赛沃替尼联合奥希替尼有望成为新的标准治疗方案;TROP2 ADC芦康沙妥珠单抗正在成为EGFR-TKI和含铂化疗进展后更优的治疗选择;KRAS G12C抑制剂若想进入一线治疗领域,需期待III期研究结果的公布。晚期驱动基因阴性NSCLC方面,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用于PD-L1阳性NSCLC以及一线肺鳞癌的维持治疗的两项III期研究阳性提示,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或将为NSCLC一线治疗增加新的治疗选择。小细胞肺癌方面,一线诱导化疗后卢比替定联合阿替利珠单抗维持治疗,以及二线Tarlatamab的治疗方案,有望构建为ES-SCLC的新治疗模式。
四位领军级专家就各自领域在2025ASCO年会后的临床实践现状做了详细报告,沉淀学术精华,引领学术前沿,中国医学论坛报将会对上述报告的详细内容进行梳理,为广大读者提供高质量的专家采访与学术报道。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肿瘤"微信公众号与视频号!
审阅|CSCO
撰稿|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胡岳 桂晶晶 黄琳琳 刘芊
摄像|苏彦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