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 ◆ ◆ ◆
什么是“登革热”?
◆ ◆ ◆ ◆
//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夏秋雨季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为黄病毒科RNA病毒,也是全球传播最广泛的蚊媒传染病之一。近年来,我国登革热疫情逐渐由东南沿海地区向全国各地蔓延。
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登革热主要是经媒介伊蚊叮咬吸血传播,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成都本土有)和埃及伊蚊。
病毒在蚊子唾液腺细胞内经过4-10天潜伏期(增殖),被感染的蚊子终生均能传播病毒,伊蚊可经卵将登革热病毒传给后代。叮咬高峰是在早上或黄昏前,雌性伊蚊每次进食会叮咬多人。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有4个血清学(DEN-1,DEN-2,DEN-3和DEN-4)可引起登革热。感染一种病毒并恢复后,对该血清型终生免疫,但对其他三种血清型只有部分和短暂的交叉免疫;其他血清型的后续感染(继发感染)会增加发生重症登革热的风险。
疫苗
目前还没有预防登革热的疫苗。由于感染不同型别登革病毒会引发非中和性交叉反应抗体增加,引起ADE,这是引起重症登革热发病的一个重要机制,也是登革热疫苗研发的重要障碍之一。
◆ ◆ ◆ ◆
感染登革热后的症状
◆ ◆ ◆ ◆
//
登革热的潜伏期3~14天,前驱症有鼻炎、结膜炎,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然高热、恶寒,剧烈性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痛“三痛”,伴有恶心、呕吐、乏力、厌食。
首次发热可达39~40 ℃。持续4~5天下降,症状减轻约1~3天后再次出现高热(双峰热),在发病3~5天,多数病人首先在躯干两侧出现麻疹样红斑,逐渐向四肢发展,以前臂屈侧为多,呈猩红热样皮疹,向颜面、四肢扩展。有的病例在手足、掌跖、踝及小腿可见紫癜样斑丘疹,伴瘙痒,消退后有脱屑。病人多伴浅表淋巴结肿大。
◆ ◆ ◆ ◆
治疗与预防
◆ ◆ ◆ ◆
治疗
无特效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尽早就诊并且密切监测病情,避免出现严重症状及并发症的风险。
预防
1. 及时清理生活环境周围积水,避免蚊虫滋生。
2. 去登革热流行区应做好驱蚊措施,如:身着长袖长裤;外露皮肤使用驱蚊液;室内使用蚊帐、纱窗、纱门、电驱蚊、灭蚊剂等防蚊驱蚊设施。
◆ ◆ ◆ ◆
院内防控要点
◆ ◆ ◆ ◆
//
1. 清除院内环境积水,防止伊蚊滋生,应特别关注废弃积水容器、花盆底盘、集水沟和沟渠。
2. 夏秋雨季期间应定期对重点科室,如急诊、发热门诊、传染科周边环境采取灭蚊措施,必要时可做虫媒监测。
3. 收治登革热患者环境应避免放置水生植物并严格采取驱蚊防蚊措施。
4. 及时报告传染病疫情卡,配合疾控部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参考文献:
1.《登革热诊断》 ws 216-2018;
2.《登革热诊疗指南(2022年版)》
作者简介:
本文转发自华西感控
往期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