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磺胺类抗生素是一大类具有多种临床用途的抗生素,是第一种被引入临床医学的有效抗生素,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在持续使用。它们被认为具有抑菌作用,似乎通过抑制细胞生长所需的叶酸的细菌生物合成发挥作用,至少在对磺胺类药物敏感的细菌中是如此。由于人类依赖膳食叶酸,他们通常对叶酸合成抑制的不利影响具有抵抗力。磺胺类药物对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都有广泛的抗菌活性。不幸的是,细菌对磺胺类药物的耐药性现在很普遍,随着更有效抗生素种类的引入,它们的使用已经减少。然而,磺胺类药物仍被广泛使用,尤其是与甲氧苄啶合用的尿路感染,以及通常与甲氧苄啶或乙胺嘧啶合用的治疗或预防寄生虫病(弓形虫病、猪肺孢子虫病)和疟疾感染。磺胺类药物和5-氨基水杨酸是柳氮磺吡啶的结构成分,广泛用于炎症性肠病的长期治疗。磺胺多辛和乙胺嘧啶的联合使用可预防抗氯喹疟疾。氨苯砜是一种磺胺类相关药物,用于治疗麻风病和疱疹样皮炎。
众所周知,磺胺类药物会导致特异性肝损伤。肝毒性似乎是一类效应,因为目前使用的几乎所有磺胺类药物都与罕见但令人信服的药物性肝损伤有关。损伤的模式是可变的,通常是混合的,但它可以是肝细胞或胆汁淤积。最典型的是,损伤在开始治疗后的1~3周内突然出现,通常先于或伴有过敏症状,如发热、皮疹、面部水肿、淋巴结病、关节痛、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或非典型淋巴细胞增多症(或两者兼有)。磺胺类药物的肝毒性可能是磺胺类药物引起的超敏反应谱的一部分,并与许多DRESS(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全身症状的药疹)以及Stevens-Johnson综合征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有关。此外,损伤的严重程度差别很大。大多数与磺胺类药物相关的肝损伤的严重程度为轻度至中度,自限性病程。严重胆汁淤积的病例可能会延长,并可能导致胆管消失综合征。重要的是,磺胺类药物可导致急性肝衰竭,特别是在急性发作和肝细胞型血清酶升高的情况下。事实上,磺胺类药物仍然是药物引起急性肝衰竭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在许多病例系列中占5%~10%。
目前在美国普遍使用的磺胺类制剂包括磺胺嘧啶、磺胺多辛和磺胺异噁唑,以及包括柳氮磺吡啶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基唑(TMP-SMZ,也称为复方三唑)的组合制剂。磺酰胺一词适用于对氨基苯磺酰胺(磺胺)的衍生物,其由一端带有硫酸盐和酰胺基,另一端带有酰胺基(对位)的苯环组成。
磺胺类药物的其他重要副作用包括腹泻、恶心、皮疹、头痛和头晕。1%~2%的患者对磺胺类药物有超敏反应,但大多数反应轻微且具有自限性,与明显的肝损伤无关。HIV感染者的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但即使在这一高危人群中,肝毒性也不常见。罕见的严重副作用包括严重过敏性皮疹、Stevens-Johnson综合征、药物热、血清病、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肾炎、胰腺炎、精神错乱、共济失调和癫痫发作。这些副作用可能与肝毒性同时发生。
磺胺肝炎:磺胺甲噁唑和磺胺异噁唑中毒1例报告
60岁女性在服用磺胺甲恶唑4天后出现黄疸,伴有发热、关节痛和皮疹(胆红素8.4 mg/dL,ALT 360 U/L,Alk P 2.5倍ULN),在服用磺胺甲噁唑后30小时内再次出现阳性反应(AST 396 U/L,Alk P 1.5倍ULN)。
门静脉区中度炎症细胞浸润,淋巴为主,可见中性粒、浆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毛细胆管淤胆、气球样变肝细胞,嗜酸小体
磺胺类药物肝损伤
磺胺类药物肝毒性的经典描述:一名38岁男子的病例报告,他在服用磺胺甲噁唑(3次接触)14天后出现黄疸,再次激发呈阳性;对100多个病例的文献回顾显示:通常潜伏期为1~4周,再激发会在短时间内复发,皮疹和发热常见。
肉芽肿性肝炎伴磺胺二甲氧嘧啶超敏反应
24岁男性在服用磺胺二甲氧嘧啶后一周内出现皮疹和黄疸(胆红素4.2 mg/dL,AST 72 U/L,Alk P~两次ULN),肝活检显示肉芽肿性肝炎;快速恢复。
美沙拉嗪(5-氨基水杨酸)诱导的慢性肝炎
65岁男性在美沙拉嗪治疗6个月后出现ALT水平升高(8~12倍ULN),无黄疸,持续10个月,并与自身抗体[ANA 1:500,SMA 1:200]和活检慢性肝炎相关;停药后迅速消退。
作者:谭友文
来源:老谭说肝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