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是由于睡眠期反复发生上呼吸道狭窄或阻塞,出现打鼾、呼吸暂停及白天过度睡意等症状,发生呼吸暂停时口鼻无气流,但胸腹式呼吸仍然存在。OSAHS是临床较常见的睡眠障碍疾病,成人发病率约为4%~7%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发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增加。脑性瘫痪、延髓性麻痹、Shy-Drager综合征、脊髓灰质炎、重症肌无力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神经系统疾病,引起舌、咽和喉部肌肉运动功能障碍和上呼吸道阻塞,可以导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病因及危险因素
主要危险因素有:①年龄;②男性;③肥胖及颈围增粗;④鼻咽部疾病和气道解剖异常,如扁桃体及腺样体肥大鼻中隔偏曲、下颌后移、小下颌等;⑤长期大量饮酒及服用镇静药物;⑥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及肢端肥大症等;⑦遗传体质和遗传性疾病也明显影响该病的发生和发展,例如TeacherCollins综合征、Down综合征、Apert综合征软骨发育不全等。
临床表现
最常见的症状是打鼾,并伴有呼吸暂停,鼾声不规律,可时高时低,有时可完全中断,严重者可憋醒,醒后出现心慌、气短等。此外还可出现睡眠行为异常,如夜间出现恐惧、周期性肢体抽动、夜游、谵语等。在仔细询问睡眠史时,患者主诉常有睡眠障碍,如频繁夜间觉醒、睡眠片段、窒息感、夜间排尿次数增多等,但多数患者没有入睡困难。晨起感头昏、白天疲倦、困乏,容易在开会、听课、晚间读书、看报或看电视时睡觉。
多数患者伴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易怒、烦躁、性格改变、性功能减退、心悸或心律失常、高血压、肺动脉高压、水肿、红细胞增多、认知功能减退。更严重者可合并心力衰竭和其他脑功能减退的症状和体征。
诊断
临床有典型的夜间睡眠打鼾伴呼吸暂停、日间嗜睡等症状,查体发现咽腔狭窄、扁桃体肿大、悬雍垂粗大腺样体增生,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次/小时者可诊断OSAHS;对于日间嗜睡不明显者, AHI≥10次/小时,或AHI≥5次/小时同时存在认知功能障碍、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失眠等1项或1项以上OSAHS合并症者也可确诊。根据AHI和夜间血氧饱和度(SpO2)将OSAHS分为:①轻度:5~15次/小时,SpO2 85% ~ 90% ;②中度:16 ~ 30次/小时, SpO2 80% ~ 84% ;③重度:>30次/小时, Sp02<80%。临床上两者并不平行,推荐以AHI为评判标准,并注明低氧血症情况。
督导睡眠仪(PSG)的特点是:典型的呼吸暂停和低通气持续10~50秒,呼吸事件在快速动眼期(REM)睡眠中可持续几分钟,多出现在仰卧位时。血氧饱和度通常在呼吸停止的30秒内达最低水平,并在血氧饱和度达最低后3秒钟内出现脑电图(EEG)微觉醒(突然出现的EEG的频率变化)。血氧饱和度曲线随呼吸事件的反复出现,呈“锯齿状”波动;EEG显示睡眠片段化,1期睡眠增加,3期、4期和REM睡眠减少以及反复出现呼吸性微觉醒。
治疗
治疗OSAHS的目的主要是增加咽部气道的张力、扩大气道容积、建立旁道通气、消除呼吸暂停和低通气以改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1.一般性治疗 有效控制体重和减肥、戒烟酒、睡前勿饱食、慎用镇静催眠药物及其他可引起或加重OSAHS的药物、适当进行运动、尽可能侧卧位睡眠等。
2.病因治疗 对甲状腺功能减退者可补充甲状腺素;肢端肥大症者可手术切除垂体瘤或服用生长抑素;鼻塞者可使用萘甲唑啉或麻黄碱滴鼻;鼻腔疾病或扁桃腺肿大可手术治疗。
3.无创气道正压通气治疗 是成人 OSAHS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适应证:①适合中、重度OSAHS患者(AHI>15次/小时) ;②轻度OSAHS( AHI 5~ 15次/小时)患者,但症状明显(如白天嗜睡、认知障碍、抑郁等),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③经过其他治疗(如悬雍垂腭咽成形术、口腔矫正器等)后仍存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④OSAHS合并COPD者,即“重叠综合征";⑤OSAHS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
4.口腔矫正器适用于单纯鼾症及轻中度的OSAHS患者,特别是有下颌后缩者。
5.手术治疗 适用于通过手术可解除上气道阻塞的患者,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包括腭垂-软腭-咽成形术、激光辅助腭咽成形术射频软组织微创成形术等。这些主要是切除扁桃体部分软腭后缘、腭垂,以扩大咽腔,或是使其组织形成瘢痕增加气道张力等。对于个别伴有严重呼吸衰竭患者可进行紧急气管造口术。
6.目前尚无疗效确切的药物可以使用。
预后
OSAHS是一种具有潜在危险的疾病,尽早发现并及时治疗者预后良好,对于已经合并高血压心脏病、慢性脑缺氧症状的患者,经过治疗后上述症状可明显改善或消失;对于长期未治疗患者除合并前述并发症外,还可出现猝死及心、脑血管意外等情况。
来源:医学入门 作者王丽华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