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来源:广州日报 记者:何雪华
在中外抗肿瘤治疗领域,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CTONG)大名鼎鼎——37家成员单位,迄今成功开展临床试验超过60项,众多医疗科研成果改变了癌症治疗的临床实践。
8月8日,第十届中国肿瘤学临床试验发展论坛顺利举行,国内肿瘤学领域顶级专家汇聚,共同探讨肿瘤学临床试验的最新成果、研究热点。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专访论坛举办方广东省临床试验协会/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的带头人、著名肺癌专家吴一龙教授,听他将十多年间CTONG与中国医生一起,站上国际舞台,发出中国声音的故事娓娓道来,同时也揭开了“临床试验如何给肺癌患者带来生的希望”的秘密。
CTONG 初萌:亚特兰大街头咖啡馆的“一拍即合”
CTONG如今人才济济,成果丰硕,其实初始萌牙于2006年6月初亚特兰大一间街头咖啡馆。
当时,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一龙、中山大学肺癌研究中心内科副主任张力、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陆舜、同济大学肺科医院周彩存,四位活跃在中国肺癌领域的医学专家,正在参加第42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 会议,会议间隙,他们在异国街头围桌畅聊。
“我国自己来成立一个肺癌领域临床研究的组织吧!”经吴一龙提议,四位中国医生“一拍即合”,播下CTONG的种子。
“一拍即合”的背后,潜藏着中国医生长久之痛:我们认识世界,要如何让世界认识我们?
吴一龙教授说:“美国有SWOG(西部肿瘤协作组)、ECOG(东部肿瘤协作组),日本有WJOG,欧洲有EROTC……这些医学学术研究组织在国际会议上做大会发言,公布重要成果,一直在改变临床实践”,他回首当年,CTONG成立的初衷很朴素,也相当有远见,一步步带动无数中国医生探寻治癌良策,如今中国医生屡登世界大舞台,研究成果让无数患者得益。
CTONG 初战:失败真乃成功之母
2007年全国肺癌大会上,CTONG正式启动,致力于设计和开发胸部肿瘤特别是肺癌的多中心临床试验,提供高水平肿瘤诊治水平与国际地位,切实为胸部肿瘤特别是肺癌患者带来新生希望。
生命力喷薄而出的CTONG在2008年迅速启动了7个临床试验,第一个试验是CTONG0801,是全球首项观察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尿氨基末端肽水平的前瞻性研究。
“一号试验”,28家医院参加,484例患者入组,研究提示,通过最常用的CT联合骨扫描诊断,中国非小细胞癌骨转移患者使用双膦酸盐后,尿氨基末端肽水平降至正常是预后良好因素,而唑来膦酸治疗期间持续升高的尿氨基末端肽水平则是不良预后因素。该成果在2011年世界肺癌大会上口头演讲,反响不错,但吴一龙教授坦承“试验其实失败了”,原因在于忽略了把控质量,正如加拿大专家Vera评述所言“导致证据可信度不足”。
这是CTONG最有价值的一次挫折与成长,“一号试验”失败后,CTONG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和理念,随即在第二个及其后的临床试验取得耀眼的成功。
比如CTONG0802,国际上第一项对比厄洛替尼与化疗用于EGFR突变肺癌患者一线治疗的OPTIMAL研究,2010年该研究在欧洲肿瘤年会(ESMO)做大会口头发言,其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肿瘤杂志《柳叶刀·肿瘤》。中国人在EGFR突变肺癌的治疗上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在中国,年新增发病78万肺癌里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就占64万人,而EGFR突变引起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约为29万人,这意味着大量中国患者拥有了全新的临床治疗方案!
CTONG 长歌:“创新基因”带来改变世界的成果
CTONG这一中国医生联合研究组织,2008年启动7项临床试验,2009年启动4项临床试验……自诞生以来一路开足马力向前奔跑。不过,在吴一龙教授看来,临床试验如同种地,需要踏实做事、辛勤耕耘,历经多年才能收获。
自CTONG0802后,CTONG逐渐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重要临床研究组织。一路走来,吴一龙一直将深植于CTONG的创新基因引以为豪。
比如2012年启动,直到4年后才发表首篇成果文章的“脑的研究”。
该项目直击全脑放疗对付肺癌脑转移的痛点——治疗效果不理想,患者很快死亡,即使熬过一年也很可能会出现认知障碍。“能否用靶向药物治疗,替代全脑放疗?”吴一龙说,已知有特殊基因突变者用药效果好,但全面替代传统方案是颠覆的,阻力非常大。为了拿出最硬的证据来,他们设计发起了用两种靶向药物与放疗对比处理脑转移的研究,如今全世界已经公认了如果是基因突变型肺癌,一旦发生脑转移,首选靶向药物治疗而非全脑化疗,该成果也是当年世界肺癌大会四个大会报告之一。
研究甚至改变了全世界临床试验,以往只做药物方案间的比较,从此开始两个不同治疗手段间的临床试验研究。
再如2011年启动的研究项目,是将靶向药物创新性应用于早期病人。
众所周知,传统早期肺癌手术后,患者需要做足化疗,病人非常痛苦,但证据显示他们从中获益的仅占5%。既然有针对基因突变的药物,为什么不用?该研究以扎实的数据、明确的结论,证实了基因突变患者早期手术后,选用靶向药物,优于化疗,2017年登上世界肺癌大会进行口头报告。今年公布了该研究的总生存期结果。
第三个吴一龙教授引以为豪的研究,还正在进行中,“预计两三年后会有成果出来”。
该研究自2017年启动,探究“是否所有肺癌都可按特性分配给不同的治疗”,由广东省人民医院肺三科主任周清教授牵头,创新性非常强。在此之前已经进行了前置性“小试牛刀”,证明是可行的。如今临床检测方法创新,可一次检测五六百个点,已经可以支撑该研究全面启动。“预计至少筛查3000例患者,符合入组条件约500例,当中2500例也不浪费,列为真实世界研究。”吴一龙教授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融合工程,仅检测机构就需要三四家,需要动员与协调各种上市的、研制中的靶向、免疫等药物,多达10家的医院成为多中心等等。
吴一龙:“一起来了解肺癌临床最新进展!”
吴一龙教授将CTONG历程娓娓道来,让人听得非常过瘾,“其实我们非常欢迎业界甚至是全社会,一起了解肺癌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他笑眯眯地话峰一转:“比如‘围观’中国肺癌高峰论坛、中国肿瘤学临床试验发展论坛,保证精彩不断!”
原来,CTONG不仅临床试验研究世界性成果不断,还树立了两大品牌,包括:
每年3月第一周举行的中国肺癌高峰论坛,立足于解决肺癌治疗当前面临的问题,至今举行第17届,影响力惊人,论坛收获了800万人次的观会流量;
每年8月举行的中国肿瘤学临床试验发展论坛,除了同期举行广东省临床试验协会(GACT)/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CTONG)的年会外,论坛一直牢牢把握的“前沿与未来”主题,专门探讨目前胸部肿瘤尤其肺癌领域的正在做的临床试验,涉及的研究结果可能很快就在临床实现治疗改变,有的可能几年后会影响临床方案。
“如果说,3月的论坛,供肺癌医生更新肺癌诊治知识,那么,8月的论坛,就是让医生与患者一起看到肺癌诊疗的前景,共迎战胜癌的曙光!”吴一龙教授说。
机会说来就来——今年的中国肿瘤学临床试验发展论坛如期而至,8月8日通过网络会议形式举行。
CTONG秘书长周清教授介绍,今年论坛因为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两大热点“热力相当”,会期确定为全天,8:00-12:00是免疫治疗肺癌的“主场”,10多个相关话题,涉及国内6、7个原研药物的临床试验最新进展;下午的14:00-17:40是靶向治疗肺癌的“主场”,精细再精细的肺癌分型、克服耐药等话题不断,涉及的药物一半左右源于国内研产。
“10年前,一两个本土药物亮相已经不错了;现在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研究足以撑起一场大讨论。”吴一龙教授感叹,十年变化非常大,无数人的努力奋战,为的正是这样的变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