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两
会
春风浩荡,中国开启“两会时间”。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分别于3月4日和3月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浙大二院党委书记王建安怀揣着经过这一年用心调研、倾听与思考的两份提案上京了。提案的内容,一份关于推进植入性医疗器械高质量创新和规范管理,另一份关于推动发展国际医疗服务,王建安委员坦言,小到群众家门口看病打针,大到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在一线工作中广泛吸收民意,把群众的声音带到两会上,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体现。
健康无小事,点滴系民生。作为一名全国著名心血管专家,王建安委员履职以来,一直心系群众健康,与政法单位、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全球著名医疗机构等专家顾问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广泛座谈、“解剖麻雀”,听取一线声音,收集真知灼见,旨在实实在在解决民生问题,大力推动医学事业发展,为人民健康贡献力量。
医学科技与人民健康、社会福祉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植入性医疗器械取得了部分突破性创新,但仍整体面临着“卡脖子”问题。王建安委员同时任经血管植入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对植入性医疗器械研发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成本高、投入大、对主体创新能力要求高、审批时间长、研究成果临床转化渠道不畅通等问题和难题深有体会。对此,他强调,要多措并举、形成合力,来支持植入性医疗器械的原始创新。
“要赢得国家医学发展的主动,必须拥有医学科技创新的主动。”王建安委员建议支持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机构联合高水平医疗机构、高技术企业等成立植入性医疗器械研发联盟,探索健康可持续的“产学研医”的发展道路,提升植入性医疗器械的研发速度。
如何保护植入性医疗器械原始创新?王建安委员指出,一方面,建议进一步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成立职务发明界定委员会,明晰职务发明科技成果所有权归属和收益分配标准;另一方面,建议相关部门支持和保护原研性植入性医疗器械研究各方的主体利益,激发企业创新动能。
王建安委员特别强调,“植入性医疗器械属于高科技和学科交叉的产品,技术发展快、风险高,应用法律来保证创新行动的发展动力和持续性。”因此,建议加快构建植入性医疗器械应用规范管理体系。相关部门尽快出台《医疗器械管理法》,建立植入性医疗器械采购目录,选取有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或有植入性医疗器械研发基础的部分发达省市开展植入性医疗器械研发试点,将审批权限适当下放,将考察、鉴定等流程前置,为审批、研发提速,加强上市植入性医疗器械的全生命周期监管。
改革开放四十六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全方位提升,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时代背景下,对外合作开放是一个必然趋势。王建安委员的另一份提案“推动发展国际医疗服务”可以说是与中国国情和现实背景息息相关。他强调,对外开放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应有组织、有计划、有范围、有限制地进行。
“先行先试。”王建安委员用四个字概括自己的思考。地域方面,优先考虑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放,逐步向东南亚国家、欧美国家直至全世界国家和地区开放;医院方面,选择若干具有区位和资源优势的发达地区作为试点。
建议对做出示范的公立医院,适当放开“提供特需服务的比例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的限制。优先开放具有高水准医疗水平且国际沟通能力强的专科,针对某些治疗手段明晰的非急症疾病开展具有成熟操作性的手术。优质化国际医疗服务可以迭代医院科研、技术、服务、管理等能级,满足多元化就医需求,还可通过价格交叉补贴反哺基本医疗。
同时,王建安委员还建议通过有序推动国内医疗机构参与国际医疗认证、推动中国医院评审标准国际化、加快国际医疗保险体系建设、加大人才引育实施力度比如设立“海外临床医师引进专项计划”等方面来提升国内医疗机构的国际医疗服务水平。
两份提案受到媒体广泛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新闻社、《工人日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环球时报》、中国网、《中国经济时报》、浙江卫视、浙江之声、《浙江日报》、浙江在线等重要媒体陆续报道刊发。
“国之所需,我之所向。”努力以高质量履职服务高质量发展。正如浙大二院“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的核心价值观所体现的,在全面建设世界一流医院的征程中,在为人民健康事业奋斗的道路上,王建安委员将始终担责于身、履责于行。
王建安委员在人民大会堂前接受媒体采访
本文转发自浙大二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