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NEJM:心肺复苏后的低温管理,逆转?

2021-07-23作者:论坛报沐雨资讯
脑血管病非原创

为了预防心脏骤停后昏迷患者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国际指南推荐采取目标体温管理。支持这些推荐意见的证据来自一些试验,这些试验纳入了推测为心源性并且最初可除颤心律(shockable initial rhythms)的院外心脏骤停的复苏后患者。


这些试验表明,接受33°C低温能够增加患者的存活率,改善神经功能预后。一项最近的研究纳入非可除颤心律(nonshockable rhythm)的心脏骤停患者,显示与37°C正常体温相比,33°C目标低温可以改善神经功能。比较不同目标体温管理(33°C或36°C)和不同目标体温管理持续时间(24小时或48小时)的试验,未发现剂量效应。


尽管指南强烈推荐采取目标体温管理,目标体温保持在32°C和36°C之间,但是证据总体的确定性很低。一项系统性综述包括meta分析和试验的事后分析显示,现有的试验有很高的偏倚和随机错误风险。


发热被认为是心脏骤停后神经系统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尽管尚不清楚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也不清楚控制发热是否可以改变这种关系。2021年来自瑞典的N.Nielsen等在NEJM上公布了他们的TTM2随机对照试验,以评估与正常体温相比,低温的有益和有害作用,以及早期治疗发热的意义。他们试验假设在6个月时,低体温组的死亡率低于常温组。


在这一项盲法评价预后的开放性试验中,共纳入了1900例推测为心源性或未知病因的院外心脏骤停的昏迷成人患者。所有患者皆无意识,不能够执行语言指令(FOUR<4),对疼痛无言语反应,复苏后超过20min连续自主循环。主要排除标准包括从恢复自主循环到筛查的间隔超过180min。随机接受33°C目标低温(随访控制性复温)或目标正常体温同时早期治疗发热(体温,≥37.8°C)。


随机后开始为期40h的干预期。低温组立即采用表面或血管内体温管理装置降温,目标体温33°C。这个目标维持到随机后28h,随后每小时增加1/3°C,直到37°C。正常体温组,体温目标维持在<=37.5°C。如果常规和药物治疗不够,体温达到37.8°C,开始给予表面或血管内体温管理装置,目标体温37.5°C。对于仍然镇静或昏迷的患者,干预期以后维持正常体温(36.5°C-37.7° C)直到随机后72h。


主要结局是6个月时全因死亡。


共对1850名患者的主要结局进行了评估。6个月时,低体温组925例患者中有465例(50%)死亡,而正常体温组925例患者中有446例(48%)死亡(低温的RR1.04;95%CI,0.94~1.14;P=0.37)(译者注:两组死亡率仅为50%左右,很了不起了!)。


在1747名患者接受了功能结局评价的患者中,低温组881名患者中有488名(55%)mRS评分≥4,正常体温组866例中479例(55%)mRS>=4(低温组RR1.00;95%CI,0.92-1.09)。在事先设定的亚组中,结局是一致的。低温组更多患者发生了因心律失常导致血流动力学受损(24%vs17%,P<0.001)。两组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作者分析,该结果与2002年发表的改变实践指南的试验结果不同,在那些试验中发现了低温的获益。从那时起,重症监护标准发生了变化,这可能影响了干预效果。其他的解释是,本试验中偏倚的风险较低,随机错误的风险较低,样本量是早期试验总和的5倍。尽管本研究的患者群体与之前的试验有所不同,但本试验的亚组分析表明,不同的纳入标准无法解释这种不一致。


本研究的结果与一项最近的试验结果是一致的,后一个试验中33°C低温(vs37°C正常体温)未降低非可除颤心律患者的死亡率。只是后一个试验中发现低温可以改善功能结局,但这一发现是基于较小数量的事件,本试验的初始非可除颤心律亚组未能复制这个结果。


本试验的结果与我们以前发表的TTM试验(院外心脏骤停目标体温33° C vs 36° C)结果基本一致。这两项试验的综合结果表明,与常温相比低温治疗的有意义临床改善的可能性很低,因为36° C可视为正常体温的下限。


从生理学上讲,心脏事件和开始低温之间的时间间隔与干预的获益有关,这一假设得到了动物实验的支持。在本试验中,患者的降温速度与以前大多数试验的速度相似或更快。由于本试验中所有参与的中心都有使用低温的经验,并且本试验中的大部分患者在心脏骤停中心进行了随机分组,因此降温速度可能比目前临床实践要快。


低温并不增加肺炎、脓毒症或出血的发生率,但低温组引起血流动力学损害的心律失常比正常体温组更常见。可能的原因包括电解质紊乱、液体状态和温度对心肌细胞的影响。


最终作者认为,对于院外心脏骤停后昏迷的患者,与目标正常体温相比,目标性低温并没有降低6个月的死亡率。


译者注:该研究未发现低温的获益,并不是说低温不重要了,而应该说控制正常体温也很重要(正常体温组也大量使用了降温装置),包括现代的重症监护治疗方案如镇静镇痛等。由于低温和正常体温对预后没有差异,所以临床医生可以个体化地选择33°C、36°C或37.5°C。


来源:脑血管病及重症文献导读(译者:杨中华)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