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JAMA Network Open:尿激酶原或为更安全、成本更低的溶栓选择

2024-04-19作者:李稳资讯
原创


成果名称:尿激酶原治疗发病4.5小时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一项3期随机临床试验

发表期刊:JAMA Network Open,IF(2022)13.8

通讯作者:宋海庆

主要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推荐理由


脑卒中是国人首位致死致残性疾病。缺血性卒中占全部卒中的70%,救治关键在于及时接受以静脉溶栓为代表的血管再通治疗。使用尿激酶原静脉溶栓相较于阿替普酶的出血风险更低、患者花销更少。该项目通过开展3期临床试验,证明尿激酶原非劣效于阿替普酶,且系统性出血风险更低,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研究解读


脑卒中具有“四高”特点,即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发病率以及高复发率,是我国成人首位致死致残性疾病。缺血性卒中占据全部卒中病例的70%。以静脉溶栓为代表的血管再通治疗被视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救治的关键。目前,临床常用的静脉溶栓药物是阿替普酶,虽然其可显著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但也伴随着出血风险和较高的治疗成本。近年来,作为一种新型静脉溶栓药物,尿激酶原显示出了其在安全性和经济性方面的潜在优势,因而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为进一步比较尿激酶原及阿替普酶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项目团队牵头开展了一项随机对照3期临床研究。该研究涵盖了国内35家卒中中心的674位发病4.5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并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尿激酶原组与阿替普酶组。主要结局终点是发病90天时mRS评分0-1的患者比例。



结果发现,尿激酶原组与阿替普酶组分别有65.2%及64.3%的患者发病90天时的mRS评分为0-1分(risk difference, 0.89; 95.4% CI, -6.52 to 8.29),组间无显著差异;在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方面,两组同样无明显差异(1.5% vs 1.8%,P > 0.99);而在系统性出血方面,尿激酶原组患者90天内的全身性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阿替普酶组(25.8% vs 42.2%,P < 0.001)。



由此得出结论,对于发病4.5h以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尿激酶原进行静脉溶栓非劣效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尿激酶原与阿替普酶具有相似的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以及更低的系统性出血风险。相关研究结果已于2023年发表于JAMA Network Open杂志(IF=13.8),为未来的卒中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能性。



专家点评


脑卒中在我国公共卫生领域一直是一项严峻的挑战。不仅拥有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还伴随着高发病率和高复发率,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这种背景下,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而静脉溶栓治疗,特别是阿替普酶的应用,一直被视为关键措施。然而,阿替普酶的使用并非没有风险。尽管它在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方面取得了成功,但其出血风险和高昂的费用一直是临床实践中的重要考量因素。


在这一背景下,最近发表于JAMA Network Open杂志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尿激酶原。这项研究采用了随机对照3期临床试验的方法,涉及了国内35家卒中中心的674位患者。这些患者在发病4.5小时内接受了治疗,并被随机分配到尿激酶原组和阿替普酶组。



研究结果显示,在发病后90天时,尿激酶原组和阿替普酶组患者的mRS评分0-1的比例相似,表明尿激酶原在改善患者功能方面与阿替普酶具有相当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尿激酶原组的患者在系统性出血方面的风险显著低于阿替普酶组,而在症状性颅内出血方面两者无显著差异。这一发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表明尿激酶原不仅在疗效上不逊色于阿替普酶,而且在安全性方面甚至更为优越。


这项研究的设计和执行严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安全、成本更低的溶栓治疗选择。尿激酶原的使用可能会改变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模式,特别是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综上所述,这项研究为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并可能对未来的卒中治疗产生深远影响。随着更多的研究和数据的积累,我们期待尿激酶原能够为卒中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更高的生活质量。



创新背后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缺血性卒中溶栓有效药物的出现,相关研究一直在持续进行,特别是在近十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过去,溶栓治疗主要依赖于阿替普酶,以及尿激酶。与阿替普酶同一时代的药物还有尿激酶原,新一代的药物有替奈普酶、瑞替普酶,也在不同研究中心不断地进行着探索。作为溶栓的药物,首要考虑的是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其次是使用便捷性及药物经济性的合理性。目前,阿替普酶仍然是溶栓治疗的标准药物,但其他新型溶栓药物,如尿激酶原和替奈普酶,在很多场景下可以和它做到非劣效。


未来溶栓治疗的主要临床应用场景包括:在规定的时间窗内进行治疗、依靠影像学技术扩大治疗时间窗以及与大血管血管内治疗的结合。随着新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未来的溶栓治疗将不再局限于阿替普酶一种药物。更多的临床研究和证据积累,将有助于证明尿激酶原、替奈普酶、瑞替普酶等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作者介绍


image.png
通讯作者
宋海庆


主任医师,神经病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行政副主任,脑血管病专业组负责人,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神经病学分会秘书长、北京市脑卒中质控中心副主任。从事神经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曾赴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医院完成神经内科医生临床训练。主要专注进行认知障碍、脑血管病基础、临床影像特征研究及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承担2022年度主动健康和人口老龄化应对重点专项;参与组织和实施十一五攻关轻度认知障碍流行病学与发病机制研究、中国认知障碍医院调查研究、"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慢性脑小血管病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治新策略研究等研究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 SCI 文章十余篇,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一项。



image.png
点评专家
吉训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委会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院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卒中中心主任;主要从事脑卒中防治与转化医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国际合作专项、重大仪器研发专项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首席科学家。担任国家百万减残工程专委会主任、中国老龄健康促进工程专委会主任、国际适应医学会主席。以通讯作者在 N Engl J Med、Lancet Neurol、Nature 等期刊发表 SCI 论文 318 篇,被引 18600 余次,H 指数 67,连续 5 年入选 Elsevier 中国高被引学者;获发明专利和软著等授权 104 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4 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和全国创新争先奖等。



团队介绍


本团队是由宋海庆教授领衔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诊疗技术创新团队,凝聚神经病学、影像学、基础医学等多学科背景的优秀青年人才组成的队伍。近5年,团队承担主动健康和人口老龄化应对重点专项、科技部重点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青年基金等多项国际级课题,研究经费累计2000余万元;在Jama Netw open、Lancet Reg Health West、Transl Stroke Res、CNS drugs等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多篇。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