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成果名称:母亲甲型H1N1流感病毒毒株特异性抗体跨胎盘传输给新生儿的动态变化轨迹和毒株间的交叉免疫力研究
发表期刊:《柳叶刀·微生物学》[Lancet Microbe,IF(2022):38.2]
通讯作者:余宏杰
第一作者:李梅
主要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推荐理由
该研究揭示了中国儿童和成年女性针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预存免疫力较低,母体抗体能高效经胎盘传递给新生儿,但在其出生后迅速衰减。此外,该研究强调了在中国加快母亲孕前/孕期和儿童流感疫苗接种的重要性,以降低人群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风险。
研究解读
基于2013—2018年在湖南省安化县建立的母婴配对队列,采用血凝抑制实验检测了528对配对母婴(包括523名母亲和528名新生儿)的2009甲型H1N1流感病毒(以下简称“A(H1N1)pdm09病毒”)毒株特异性抗体。HI实验选取了能代表2009-2018年研究地点甲型H1N1流感病毒流行株的3株毒株,包括A/Hunan-Kaifu/SWL4204/2009(SWL4204/09),A/Hunan-Daxiang/SWL1277/2016(SWL1277/16)和A/Hunan-Yanfeng/SWL185/2018(SWL185/18)。
研究发现,在已知流感疫苗接种史的研究对象中,无母亲(0/334)在孕前/孕期接种过流感疫苗,仅16%(57/351)的儿童接种过流感疫苗。无论母亲年龄多大,其SWL4204/09株的HI抗体水平[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10.4,95%CI:9.8~11.11;抗体阳性率:11.1%,95%CI:8.5%~14.1%]显著高于SWL1277/16株(GMT:9.3,95%CI:8.7~9.8;抗体阳性率:6.9%,95%CI:4.9%~9.4%)和SWL185/18株(GMT:8.0,95%CI:7.5-8.4;抗体阳性率:4.6%,95%CI:3.0%~6.8%)。
进一步分析母亲抗体的跨胎盘传输效率,发现不论何种毒株,母亲抗体均可通过胎盘有效传输给新生儿(平均传输比:SWL4204/09株为1.10,SWL1277/16株为1.09,SWL185/18株为1.06,P=0.93),且两者间同种毒株的HI抗体水平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SWL4204/09株为0.874,SWL1277/16株为0.850,SWL185/18株为0.849,P<0.001)。
该研究“Transplacental transfer efficiency of maternal antibodies against influenza A(H1N1)pdm09 virus and dynamics of naturally acquired antibodies in Chinese children: a longitudinal, paired mother-neonate cohort study”于2023年发表在《柳叶刀·微生物学》(Lancet Microbe)杂志(IF:38.2)。
余宏杰教授:研究结果表明,未接种过流感疫苗母亲的A(H1N1)pdm09病毒预存抗体水平较低,但可经胎盘有效传输给其子代儿童。在新生儿出生后,母传抗体迅速衰减,难以保护其至接种流感疫苗的最低年龄(6月龄)。鉴于当前获批的流感疫苗仅针对6月龄以上儿童,不能用于6月龄以下婴儿,因此可考虑加快开展母亲孕前/孕期接种流感疫苗,以改善儿童母传抗体水平和保护持久性,但尚需评价母亲接种流感疫苗的最优时间、安全性及其疫苗诱导抗体的持久性和跨胎盘传输效率。
此外,未来可研发适用于6月龄以下婴儿的流感疫苗,但需评估低龄婴儿接种流感疫苗的最优剂量、安全性及母传抗体对其疫苗诱导免疫应答是否存在影响。本研究确定的自然感染所致的年龄别抗体阳转概率揭示了0~3岁婴幼儿A(H1N1)pdm09病毒的高感染风险。流感疫苗接种和未接种者SWL185/18株特异性抗体滴度的不同反映了两组儿童SWL185/18株感染水平的差异,揭示了疫苗接种可诱导毒株间的交叉保护。以上两项发现,结合队列儿童较低的流感疫苗接种率(16%),表明应提高婴幼儿的流感疫苗接种率,以降低其A(H1N1)pdm09病毒的感染风险,但还需评估疫苗株与流行毒株的匹配程度,提高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
作者介绍
通讯作者
余宏杰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主要针对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和我国人民健康的新发、重大传染病,运用多学科交叉技术,研究其传播动力学、流行病学参数、疾病负担、干预措施、病原体感染和宿主免疫应答机制、疫苗效力、效果和安全性等。
以通讯作者(含并列)发表 SCI 论文177篇,包括 Science 2篇、Lancet 5篇、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篇、BMJ 3篇、Nature Medicine 1篇、Nature Genetics 1篇、Nature Microbiology 1篇、Nature Human Behaviour 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9篇、Cell Research 1篇、Science Advances 1篇、PNAS 1篇、PLoS Medicine 4篇、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7篇、Lancet Global Health 1篇、Lancet Public Health 1篇、Lancet Microbe 2篇、Lancet Child & Adolescent Health 1篇。Google Scholar 总引用42,341次,h-index 81。入选科睿唯安2020、2022和2023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获杰青、长江特聘、万人领军。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第九完成人),以第一完成人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各一项。
第一作者
李梅(师从余宏杰教授)
博士期间研究方向为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主要从事甲型H1N1流感病毒血清流行病毒学研究,定量揭示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母传、自然感染和疫苗诱导抗体动态变化轨迹等。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篇,发表在The Lancet Microbe学术期刊上。
团队介绍
新发传染病多学科交叉研究团队合影
2017年,着眼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由余宏杰教授作为带头人成立了复旦大学新发传染病多学科交叉研究团队。团队主要针对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和我国人民健康的新发、重大传染病(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禽流感、季节性流感、RSV、麻疹等),运用多学科交叉技术,研究其传播动力学、流行病学参数、疾病负担、干预措施和临床管理的评价、病原体感染机制和宿主免疫应答机制,以及疫苗的效力、效果、安全性和卫生经济学评价等。
经过人才引进和自身建设,新发传染病多学科交叉研究团队在教学与科研实践中逐步成为“创新能力强、实践效果优”的科教创新团队。现有教职工12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或青年研究员3人,专任副研究员1人,中级实验师1人,科研助理1人,博士后5人,其中国家级和上海市人才项目获得者9人,包括国家杰青、长江特聘、万人领军人才1人,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1人,人社部“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和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3人,上海市启明星计划和“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入选者4人。近5年,团队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和重点项目、美国NIH等10余项重大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项。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