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创刊40周年献礼!本季【“领航计划”跟着“国家队”学常见疾病诊疗】血液科专项,有幸邀请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干细胞移植中心冯四洲教授团队特别策划,针对血液病感染防治这一临床刚需话题,特别组织了15期培训。
专科大三甲的诊疗思路到底强在哪?抓住这次宝贵的机会,15天重塑血液病感染诊疗思维!
本期作者:何祎
血液病患者易发生各种感染,危险因素的识别及分层有助于感染的防控,本期重点就血液病患者感染危险因素、分类及分层进行探讨。
血液病患者是各种感染的高危人群,常见的感染危险因素包括:疾病因素、治疗相关因素、患者合并症、防御屏障破坏相关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
血液病本身合并粒细胞减少,基础疾病为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处于疾病初发、复发或未缓解状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
放化疗致骨髓抑制,出现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计数(ANC)<0.5×109/L]、重度粒细胞缺乏(ANC<0.1×109/L)和长时间粒细胞缺乏(粒细胞缺乏时间持续>10 d);
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和他克莫司、ATG/ALG、接受小分子激酶抑制剂(如BTK抑制剂)治疗、CAR-T治疗、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等;
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致骨髓空虚期,为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使用免疫抑制剂及移植后出现GVHD进行免疫抑制治疗等。
合并糖尿病、呼吸道基础疾病、既往真菌感染病史等。
肿瘤组织侵犯破坏黏膜组织、放化疗导致黏膜屏障破坏以及各类穿刺插管术等。
未在全环境保护条件下接受化疗和/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接受治疗医院存在建筑工地等。
血液病感染类型涉及细菌、病毒、真菌、结核菌及寄生虫感染等。
仍以革兰氏阴性菌(G-)菌感染为主,特别是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及克雷伯菌属等为常见致病菌。
随着半合成青霉素及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的出现,以及抗G-菌抗生素的联合应用,某些地区G-菌感染发生率已减少,而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草绿色链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G+)感染有逐渐增多趋势。
病毒感染对重症血液病患者中的发生和死亡的重要性正在增加。
据报道RNA和DNA病毒都很重要,绝大多数为再发感染,感染常常呈局限性或自限性,但由于疾病活动性和细胞毒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感染可能更频繁及更严重,时间也会更长。
病毒所致的黏膜损伤可使细菌和霉菌丛生而导致的继发性感染危险性增加。
常见病原体有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人疱疹病毒6、7、8型、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社区获得性呼吸道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及其他病毒(多瘤病毒、细小病毒B19、乳头瘤病毒)。
念珠菌和曲霉菌最常见,毛霉菌呈上升趋势,耶氏肺孢子菌在重度免疫抑制患者也较为常见。
结核病在中国及东南亚地区较常见。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结核病发生率比一般人群为高,而且临床表现常不典型,结核菌素试验常阴性,X线片上有时与细菌性肺炎相混淆。
免疫功能低下时可发生弓形体感染。
高危患者符合以下任意一项:
● 预计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0.1×10 9/L)持续>7 d;
● 有以下任一种临床合并症: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口腔或胃肠道黏膜炎,吞咽困难、胃肠道症状(腹痛、恶心、呕吐和腹泻)、新发的神经系统改变或精神症状、血管内导管感染,尤其是导管腔道感染、新发的肺部浸润或低氧血症,或有潜在的慢性肺部疾病;
● 肝功能不全(转氨酶水平>5倍正常上限)或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30 ml/min);
● 合并免疫功能缺陷疾病;
● 接受分子靶向药物或免疫调节药物治疗;
● 低危患者预计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7 d,无活动性合并症,肝肾功能正常或损害较轻并且稳定。
血液病患者是各种感染的高危人群,及时发现及识别感染危险因素及分层,有助于血液病患者感染的防控,提高感染治疗的成功率。
对于粒缺发热患者,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多选):
A、中性粒细胞缺乏和免疫抑制患者易发生严重感染;
B、粒缺发热患者治疗原则:立即、广覆盖、足疗程、分层、分级治疗;
C、为增加疗效,所有粒缺发热患者均应常规联合抗G+菌药物;
D、微生物学证实及临床证实的感染治疗疗程,取决于特定的微生物和感染部位;
E、金葡菌菌血症的治疗疗程:血培养阴性后继续静脉给药7天停药。
参考答案:A、B、D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