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第二十一届亚洲和大洋洲神经肌病中心(AOMC)年会于2023年10月25日在上海正式拉开帷幕。第一天的会议聚焦于遗传性肌病和特发性炎性肌病,多位嘉宾讲者围绕发病机制、诊疗流程、最新治疗进展等方面带来精彩演讲,另外大会特别关注发展中国家及地区的神经肌肉疾病医疗现况,充分贯彻AOMC的服务理念,落实区域领导职责。
会议由本次大会组委会主席Sophelia HS CHAN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赵重波教授主持。大会主席Ichizo Nishino教授,上海市医学会主席邬惊雷、北京协和医院崔丽英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焉传祝教授作开场致辞。
日本国立精神神经医疗研究中心的Shin’ichi TAKEDA教授围绕“杜氏肌营养不良治疗策略新进展”进行了主题报告。目前DMD的主要治疗方式分为包括exon skipping、基因编辑在内的靶向治疗,以及改善肌肉功能的非特异性治疗。TAKEDA教授重点介绍了靶向53号外显子的新药NS-065/NCNP-01(Vitolarsen),该药于2017年得到了FDA的快速通道批准,目前在日本和美国分别开展临床1/2期、2期临床研究,展现了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此外,另一个靶向44号外显子的药物NS-089/NCNP-02(Brogidrsen),在临床前细胞和动物模型中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有望进入临床试验。最后,TAKEDA教授还简要介绍了AAV相关的基因编辑治疗、脂质纳米颗粒等其他治疗策略,并对其尽早未来的临床应用前景表示期待。
孟买医学研究中心的Satish KHADIKAR教授就肢带型肌营养不良(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最新研究进展的发表了演讲。首先简要介绍了LGMD的分类、命名及历史沿革,通过精彩的病例分享,展示了不同亚型LGMD有代表性的临床特征,这些特点对于诊断和鉴别LGMD亚型具有重要价值。随后,KHADIKAR再次强调由于LGMD基因型-表型关联的复杂性,同一个致病基因可以表现为不同表型,而同一种表型也来源于不同致病突变,这种给疾病分类和治疗提出了挑战,今后需要结合基因型和临床特点综合诊治,并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
第三位讲者是日本国立精神神经医疗研究中心的Ichizo NISHINO 教授,主题为《GNE肌病的最新进展》。GNE肌病于2012年正式命名,目前日本数据库以及登记385名患者,其中c.620A>T p.D207V和c.1807G>C p.V603L最为常见。随后NISHINO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对ManNAc、NeuAc、Sialyllactose三种新药研究,发现可以改善动物模型的肌肉症状,但在临床试验效果并不显著。此外,他们还发现日本、波斯和犹太人群在GNE肌病的突变谱上存在相似性,推测这些人群可能在1000多年前有共同祖先,这一发现仍在进一步探索中。
日本东京大学的Tatsushi TODA教授围绕“a-抗萎缩相关糖蛋白病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主题演讲。Fukuyama先天性肌营养不良(FCMD)于1960年被首次报道,是最早发现的a-抗萎缩相关糖蛋白病,可累及肌肉、眼睛及脑组织。其致病基因定位在9q31区域,编码a-抗萎缩相关糖蛋白,与外基质结构结合形成复合体,稳定细胞结构。教授强调,目前CMD的主要策略是外显子跳跃鸡尾酒疗法,已经在细胞和动物模型上观察到了疗效。其团队发现的候选分子NS-035在细胞及小鼠试验中被证实具有治疗效果,目前正在开展小规模临床试验(12例)。
高雄医科大学的Yuh-Jyh JONG教授围绕“肌营养不良基因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演讲。肌营养不良症是一大类具有类似临床表现的肌肉疾病,目前已经发现超过120个致病基因突变,世界各地患者对有效治疗药物存在迫切需求。针对肌营养不良的基因治疗包括替代、增加、沉默和编辑四种主要策略,JONG教授以LGMD和DMD为例,介绍了目前国际上的在研靶向药物及临床试验。其中,AAV导向的SRP-9001微蛋白替代治疗DMD/BMD在细胞和动物层面取得明显治疗效果,目前正在进行临床安全性和耐受性研究;CRISPR作为一种基因编辑策略,有报道在DMD动物模型取得了较好效果,有望进入临床试验。同样,针对a-saroglycan、β-saroglycan的 AAV基因治疗在小鼠模型已经取得了令人可喜的结果,针对LGMDR25胚胎小鼠的系统性AAV 9.BVES递送可以改善肌肉萎缩表现。最后,教授强调肌营养不良症的基因治疗发展迅速,目前已有6种基因治疗药物开展了临床试验,已经有一种药物被FDA批准(Elevidys),显示了其广阔前景;但同时还需注意药物的免疫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进一步延长患者随访时间、获得更多临床证据。
澳洲墨尔本大学的Andrew KORNBERG教授,带来《皮肌炎的最新研究进展》的主题报告,教授从诊断标准更新、疾病发生、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血清学、磁共振特点、肌肉病理、治疗等多个角度为我们阐释了当今学界对皮肌炎的认识。最后,KORNBERG教授总结道,早期识别与治疗对JDM良好预后至关重要,并强调钙质沉积在JDM患者中远较成人DM患者常见,而肌炎特异性抗体对JDM诊断、并发症预测、预后判断都有关键意义,激素仍然是JDM治疗的一线用药,对于能够耐受的患者还应联用免疫抑制剂以提高疗效,大部分患者在治疗后能够恢复。
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Tahseen MOZAFFAR教授围绕包涵体肌炎(inclusion body myositis,IBM)带来讲座。MOZAFFAR教授指出,由于缺乏大范围流行病学研究,IBM在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率及临床表型异质性仍然困扰着医疗工作者,目前欧洲神经肌病中心(European Neuromuscular Center,ENMC)已展开相关专家讨论并起草共识。之后,MOZAFFAR教授围绕IBM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肌肉病理为我们进行阐述,并着重介绍了IBM生物标志物的最新进展,包括肌肉MRI、肌肉超声、电阻抗肌电图、PET/CT、cN-1A抗体、T细胞流式等。最后,教授提出数个IBM相关临床与科研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IBM是否为炎性疾病?是否为谱系病?由自身免疫介导还是肌肉退行性病变?如何解释IBM对多种免疫治疗均反应较差?这些问题需要临床队列分析及基础研究进一步解决。
德国吉森大学神经病理研究所的Anne SCHÄNZER教授以“肌炎中的肌肉病理”为主题,为我们阐释其表象与对肌炎底层病理生理的洞见。SCHÄNZER教授首先简要回顾了肌肉病理的发展史,强调肌肉活检对于肌病诊断的重要价值,随后回顾了肌肉病理染色的基本特点,强调了对不同亚型的肌炎的诊断价值,提到MHC-II、MxA、ALP等对于肌炎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此外, p62、自噬相关标记也可见在肌纤维中上调,然而p62标记特异性相对较低。另外,多组学分析肌肉样本中多种通路及基因表达差异,从不同角度揭示了随年龄改变而发生的肌肉分子标记变化。
新加坡国立脑神经医学院的Umapathin THIRUGNANAM教授针对“资源不足地区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和管理”的主题发表了个人观点。从罕见病例切入,强调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特别是青年医师培养过程中,缺乏少见肌肉疾病的经验锻炼。在缺少相应辅助检测条件下,应该更加注重临床表型及病史分析,重视数据收集和病例登记,增加对罕见肌肉疾病的认识。另外,教授特别强调在没有明确诊断之前,不应随意用药,无论何种检查或诊断,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缓解患者的病痛。
缅甸仰光医学院的Ohnmar教授神经肌肉疾病在缅甸的诊断和面临的挑战做了报告。以往由于辅助诊断条件的缺乏,缅甸的神经肌肉疾病医疗发展缓慢,近10年在AOMC等亚洲医疗团体的帮助下,逐渐开展了肌电图、冰冻切片、血浆交换等诊疗技术,大大提高了当地医疗水平,基因检测的开展也显著提高了遗传性肌病例的确诊率。虽然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但是缅甸对神经肌肉病的认识和医学发展仍会不断进步。
来源:华山罕见病(供稿:夏邢宇丨祝搏晨丨成纳川)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