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这几种息肉,哪些需要切除?切除后还要注意什么?

2021-01-27作者:论坛报琪琪资讯
支持护理和治疗的相关问题非原创

息肉,泛称人体体表或体内凸起的病灶。皮肤上也有,胃,胆囊,子宫里也会有,但是彼此不相干,因性质不同处理方式也不同。因此,只要大肠里头发现凸起物,都可以称为息肉,但并非都跟肠有关。


临床上,有可能转变为癌症的,其实是腺瘤性息肉。


以下简单介绍几种见的息肉:

01


腺瘤性息肉

微信图片_20210114100846.jpg


一般被认知为会逐渐长大并转为肠癌的息肉,其实风险真正高的是进行性腺瘤(晚期腺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指的是有较高风险转变为癌症的腺瘤 ,也就是那些1 cm以上,病理化验后有绒毛成分,高度细胞异型变化(高级别不典型增生)的腺瘤。一般而言,随着年龄愈大有这类息肉的风险就越大。

02


增生性息肉


微信图片_20210114100849.jpg


这种息肉非常常见,但是癌变的风险非常低,常见于直肠或乙状结肠的成群微小息肉。50岁以上成人几乎将近一半的人会有这种息肉,愈年长愈多,抽烟者也会比较多。因为这种息肉风险极低,临床上不会去切除或摘除,很多人被医师告知不需要处理的息肉,就属于这类。


如果在检查中发现这种病灶,切勿恐慌,也不需要常常为此追踪。有一类与增生性息肉十分类似,但是具有癌变可能性的息肉叫作「锯齿状腺瘤」,就必须予以切除。

03


炎症性息肉


微信图片_20210114100851.jpg


这类息肉有时候看起来红红的很吓人,常被误以为是已经癌变的腺瘤性息肉,其实它不太会进展为癌,但是由于血管丰富,偶尔会发生出血,所以有时候医师还是会把它切掉。


这种息肉常见于50岁以下,尚未到肠癌筛检年龄的年轻族群。

04


青年性(幼年性)息肉


微信图片_20210114100853.jpg


这种息肉多半发生在较年轻的族群,鲜少会癌变,但是跟发炎性息肉一样,有时候也会出血,所以医师也会把它切掉。

05


家族性息肉病(FAP)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即FAP,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以结直肠内生长成百上千枚息肉为主要特征。


若放置不理,几乎100%发展成肠癌,主要由腺瘤性息肉病基因(APC)突变所致,FAP的严重性不仅在于其癌变率高,而且癌变常不止一处,为多中心。


患者12、13岁时即可出现腺瘤性息肉,20岁时息肉已遍布大肠,如不及时治疗,40岁以前几乎无一例外出现癌变。


微信图片_20210114100858.jpg

FAP患者胃肠道内多发的息肉性病变


06


哪些息肉要割除?


并非所有息肉都是必须切除的。一般而言,腺瘤性息肉是一定要切除的,至于其他息肉是否要切除,就看医师的诊断能力与临场判断。


在某些状况下,部分非肿瘤性息肉在内视镜下看起来像肿瘤性息肉的时候,医师为了不遗留肿瘤性病灶在肠子里面,也会先把息肉切除后,留待病理化验出炉再进行最后诊断。

07


息肉的大小与数目重要吗?


腺瘤性息肉的大小与数目,与未来再长出类似病灶(腺瘤性息肉),甚至癌的风险是有关系的,也是肠镜检后进行风险分级非常重要的资讯。在单次大肠镜发现超过三以上的腺瘤性息肉,或不论颗数,但有一个进行性腺瘤的人,未来数年内再长出腺瘤性息肉的风险,会高于只有一,两颗小腺瘤或完全没有任何腺瘤性息肉的人。因此,必须规律地追踪。

08


息肉切除后要注意什么?


1. 息肉切除术后需休息3天,一般情况卧床,可下床大小便,每天散步2-3小时,需要强调的是卧床休息,但不代表24小时不下床,长时间卧床可导致静脉血栓并发症。3天后可恢复日常活动。1个月内不能进行负重工作及剧烈运动,避免伤口撕裂、钛夹脱落导致大出血。


2. 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便秘及用力排便,防止过于用力导致创面出血及穿孔可能,有便秘病史的患者可以口服通便药物(如乳果糖口服液、聚乙二醇4000等)以保持大便通畅。


3. 较大息肉创面较大时需要禁食1天(具体看医生建议),一般息肉切除需要禁食2-4小时,待麻醉完全清醒及无腹痛后,可进食全质1天。如仍无腹痛及便血情况,可过渡到半流少渣饮食3天。3天后可普通饮食。忌烟酒、酸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


4. 无论何时出现突发腹痛及便鲜血、黑便、头晕等及时就医,以防穿孔及出血及时处理。


09


息肉切除后怎么复查?


息肉切除后,应强调定期胃肠镜随访,早期发现新的病变和局部复发病变,并及时处理。


1. 对于1~2个小管状腺瘤(直径<10 mm)以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在息肉切除术后2~3年进行初次随访,具体间隔视患者意愿、医生的选择而定;

2. 对于3~10个腺瘤,任何一个腺瘤的直径≥10 mm、有绒毛结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如果确定息肉完全切除整块切除的在息肉切除术后的3-6个月进行随访;

3. 在1次检查中发现10个以上腺瘤的患者,随访间隔应在1年以内,并考虑是否有潜在家族息肉病的可能;

4. 对于接受分块切除无蒂型息肉的患者应该在随后的3~6个月进行随访,从而验证息肉是否被完全切除;

5. 对于疑有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的患者加强随访,同时对其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做肠镜检查,排除家族性息肉病(后期大多数癌变)。

6. 单个良性息肉摘除术后,刚开始每年需复查一次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之后可以改为每3年复查一次肠镜。多发良性息肉,为保险起见,还是要每年做一次肠镜检查。


文章来源:胃肠病、老杜健康等

转自:医世象

微信图片_20200824111328.jpg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