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引用本文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肿瘤支持康复治疗学组. 中国癌症相关性疲乏临床实践诊疗指南(2021年版)[J]. 中国癌症杂志, 2021, 31(9): 852-872.
作者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肿瘤支持康复治疗学组
癌症已成为严重威胁中国人群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研究发现,癌症与疲乏关系密切,癌症相关性疲乏是癌症患者最为常见的伴随症状。癌症相关性疲乏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工作、社会关系、情绪、日常活动和生活质量,可导致部分患者治疗中断,甚至影响癌症患者的生存时间。但目前中国尚无相关的指南可用于指导癌症相关性疲乏的临床诊治,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肿瘤支持康复治疗学组专家对癌症相关性疲乏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旨在及时传递重要信息,指导临床实践。
这部指南涵盖了癌症相关性疲乏的定义、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影响因素、中医证候类型、筛查、临床评估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为癌症相关性疲乏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将有助于临床医师对癌症相关性疲乏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改善中国癌症相关性疲乏患者的临床结局。
小编将此指南分为三部分进行分享,本篇为第一部分,主要探讨指南建立背景、癌症相关性疲乏(CRF)的定义及发病机制。
1
指南建立背景
癌症已成为严重威胁中国人群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020年全球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新发癌症约457万人,死亡病例约300万人。CRF是癌症患者最为常见的伴随症状,且持续时间长。
癌症诊断时CRF发生率达40%;积极治疗期间CRF发生率为62%~85%,中重度占比为30%~60%;长期随访癌症患者中重度CRF发生率约30%,可见CRF并非只发生于癌症晚期,而是会出现在癌症患者的整个患病周期。
CRF在癌症存活者中可持续数月至数年,1/4~1/3的患者可长达5年。中国一项关于华东地区CRF发病情况的研究显示,在1 749例完成问卷调研的患者中,有904例(51.69%)有明显CRF症状。CRF对患者的工作、社会关系、情绪和日常活动都有负面影响,在治疗期间和治疗后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可导致部分患者治疗中断,甚至影响癌症患者的生存时间。
一项乳腺癌患者的大型纵向研究显示,CRF的严重程度与较短的无复发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相关。因此,改善癌症患者的CRF症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于CRF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医学界尚未有针对CRF的权威治疗方案,国内对CRF的重视度远低于国外,且由于人种和文化背景不同,国外证据不一定完全适用于中国国情。因此,为提高中国肿瘤科医师对CRF的认识和诊治能力,现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及专家临床诊疗经验制定本指南。
需要指出的是,本指南在筛查和评估方面借鉴国外指南,在干预措施方面除运用现代医学外,鉴于中医药在CRF治疗中的独特优势,专门加入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中药内容,中西医优势互补,同时简化中医复杂的辨证论治方法,打造符合中国特色的CRF诊疗指南,在临床工作中有望更为便捷地被医务工作者使用。
2
CRF的定义及临床表现
2.1 CRF的定义
CRF是由癌症或癌症治疗引起的一种痛苦的、持续的倦怠或体力不支,与近期运动量不符,且不能通过休息缓解。
临床表现为持续2周以上出现倦怠,常伴有认知障碍及情绪低落等,且妨碍日常生活。
2.2 CRF的临床表现
2.2.1 CRF的西医临床表现
CRF已被纳入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第10版(ICD-10),其临床表现为:在过去一个月内持续2周及以上,每天或几乎每天出现以下症状或情形:
⑴ 在最近的活动水平上,有明显的疲劳感、无力或需要更多的休息,抑或有不成比例的变化,同时伴有如下症状中的5个及以上:
①全身无力或肢体沉重;
②不能集中注意力;
③情绪低落,兴趣减退;
④失眠或嗜睡;
⑤睡眠后仍感到精力未恢复;
⑥活动困难;
⑦存在情绪反应进而感觉疲乏,如悲伤、挫折感或易激惹;
⑧不能完成原先能胜任的日常活动;
⑨短期记忆减退;
⑩疲乏症状持续数小时不能缓解。
⑵ 临床症状对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性领域造成显著的困扰和损害。
⑶ 有既往史、体检报告及实验室检查报告,证明CRF症状是由癌症或癌症治疗所引发的。
⑷ CRF症状并不是主要来自肿瘤及其治疗伴发的精神紊乱,如重症抑郁症、躯体性疾患或谵妄。
2.2.2 CRF的中医临床表现
从中医角度看,CRF患者会出现一系列脏腑功能低下、全身衰退、虚弱、无力、消瘦及嗜睡等证候,上述证候持续2周以上,同时影响患者的精神、心理、体力及情绪等 ,导致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如气短、乏力、神疲、脉虚、自汗、懒言、舌淡、面色淡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月经延期、月经量少色淡或闭经、舌脉脉细、舌淡等,符合中医学“虚劳”的范畴。
“虚劳”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虚劳”亦称“虚损”,以五脏六腑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属多种慢性衰证的总称。
3
CRF的发病机制
3.1 西医可能的发病机制
CRF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可能的机制包括中枢性和外周性机制。中枢性疲乏机制包括细胞因子失调、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紊乱、昼夜节律紊乱、5-羟色胺(5-HT,又称血清素)失调和迷走神经传导激活等假说,外周性疲乏机制主要包括肌肉代谢失调假说。
3.1.1 中枢性疲乏机制
3.1.1.1 细胞因子失调假说
持续的炎症在CRF中发挥重要作用。化疗或(和)放疗引起的组织损伤可导致细胞因子活性升高。细胞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1β、IL-6、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可通过贫血、恶病质等机制诱发中枢性疲乏。同时,研究显示,CRF患者的细胞因子标志物水平显著高于非CRF患者和健康对照者。
3.1.1.2 HPA轴紊乱假说
HPA轴调节诸多身体活动,如消化、免疫、情绪、能量储存和消耗。HPA轴紊乱假说认为,癌症或其治疗直接或间接扰乱HPA轴,引起内分泌变化,从而诱发CRF。
细胞因子(如IL-1、IL-6、TNF-α)、5-羟色胺水平和睡眠障碍可能导致HPA轴紊乱。有研究表明,CRF患者皮质醇浓度较健康人低,提示癌症患者可能在癌症治疗过程中出现HPA轴功能变化和内分泌紊乱。
3.1.1.3 昼夜节律紊乱假说
昼夜节律紊乱会造成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可能增加肿瘤相关细胞因子[如IL-6、TNF-α、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的产生。皮质醇分泌的改变和昼夜节律的紊乱是HPA轴功能障碍的标志,而HPA轴功能障碍又与各种临床条件下细胞因子信号的增加和疲劳有关。研究显示,CRF受试者皮质醇的昼夜节律水平改变与疲劳有关。
另一项研究显示,与非疲劳者相比,乳腺癌患者夜间皮质醇水平较高,斜率明显平缓。
3.1.1.4 5-HT失调假说
5-HT的诸多功能包括:对食欲、睡眠、记忆、学习、体温等的调节,对心情、行为、心血管功能、肌肉收缩、激素分泌等的控制。CRF可能是由于大脑5-HT水平异常高或低而导致的。
3.1.1.5 迷走神经激活假说
迷走神经传入通道可被癌症或其治疗引起的外周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前列腺素和5-羟色胺)释放激活,从而减少躯体运动活动,调节躯体肌肉张力,并引起与疲劳相关的大脑区域持续性变化。
3.1.2 外周性疲乏机制(肌肉代谢失调假说)
三磷酸腺苷(ATP)是大多数细胞行使功能的能量源,大多数细胞的ATP主要是在线粒体内生成的。ATP失调假说提出,癌症治疗时,线粒体的规则结构和功能通过不同信号转导途径被破坏,造成线粒体功能障碍,从而导致ATP合成受阻,而骨骼肌是高度代谢的器官,需要足够的ATP代谢,因此在线粒体功能出现障碍时,该类患者易出现疲乏症状。
此外,癌症患者常因食欲下降导致能量摄入减少,在治疗过程中尤其严重。由于蛋白质类物质合成减少及某些代谢产物的蓄积,肌肉细胞内ATP代谢发生改变,这也可能是CRF出现的原因之一。
3.2 中医的发病机制
中医认为,CRF是人体阴平阳秘的生理平衡状态被打破而造成的一种疾病,多由久病不愈或内伤不愈等引起。
有研究显示,CRF可分为6个证型:肾阳虚证、肝气郁结证、脾胃阴虚证、寒湿困脾证、肺气亏虚证、脾气亏虚证。CRF以虚证为主,虚实夹杂,病位主要在脾、肺、肝、肾,兼有气滞、湿浊等病理学因素。从中医理论和辨证论治出发,脏腑虚损、气血不足、阴阳失调是CRF的主要发病机制所在。
以上则是此项指南的第一部分内容,后续小编将继续为读者朋友呈现更多内容,敬请期待。
中国癌症杂志 平台发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