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 贺智娇 应云清
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后的抗凝治疗启动时机仍存在争议;尽早启动抗凝治疗可有效减少早期卒中复发风险,但同时也增加了缺血性卒中早期出血风险。目前国际上多采用【1-3-6-12】原则进行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后的抗凝治疗:即TIA 患者发病第1天启动抗凝治疗;轻型卒中患者(NIHSS<8分),发病第3天启动抗凝治疗;中度卒中患者(NIHSS 8-15分)发病第6天如无出血转化则启动抗凝治疗;重度卒中(NIHSS >16分),发病第12天无出血转化后即可启动抗凝治疗。但随着临床实践和相关观察性研究结果发布,这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质疑,2023年发表在NEJM杂志上的ELAN研究的结果进一步提示1-2-6-12的抗凝方案可能过于保守。
ELAN研究
ELAN研究基于随机前的CT平扫或MRI平扫影像,根据梗死大小将患者分为轻中重度卒中三组:
1)轻型卒中组:梗死直径≤1.5cm,或者多发小斑点状梗死;
2)中型卒中:MCA、ACA或PCA的皮层浅表分支梗死,MCA深部分支梗死,内边缘带区域梗死,或两个轻型卒中定义的梗死病灶;
3)严重卒中组:MCA、ACA或PCA整个区域梗死,MCA的两个皮层浅表分支梗死,MCA皮层浅表分支伴MCA深部分支梗死,或>1个动脉分布区(比如MCA伴ACA区域),或2个中型卒中定义的梗死病灶,以及脑干或小脑梗死直径>1.5cm。
所有受试者以 1:1 比例随机分配至早期启动抗凝组或延迟启动抗凝组。早期启动组应于发病早期(即轻中度卒中发病 48 h 内,严重卒中患者第 6~7 d)启动抗凝治疗;而延迟启动组则稍晚启动抗凝治疗(即轻型卒中发病第 3~4 d,中度卒中发病第 6~7 d,严重卒中发病第 12~14 d)。
ELAN研究的最终结果提示,在急性缺血性卒中伴房颤患者中,早期使用口服抗凝药其复发性缺血性卒中、全身性栓塞事件、严重颅外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及血管性死亡的发生率估计较延迟抗凝治疗低2.8%至高0.5%。
ELAN研究事后分析
ELAN研究的事后分析,旨在探究梗死大小是否会影响房颤合并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抗凝时机,且对比不同中心对ELAN研究所定义的中重度卒中的评估的一致性及其对结果的影响,拟进一步验证ELAN研究所提供的早期抗凝方案的合理性和临床可行性。
该事后分析最终纳入了MRI或CT上急性脑梗死的证据,或持续时间超过24h并通过CT或MR排除了其他疾病的临床诊断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共1999人,每组人数及基线资料见下图:
主要终点为随机化后 30 天复合结局事件(包括缺血性卒中复发、全身栓塞性事件、严重颅外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及血管性死亡)。
该研究在ELAN研究的基础上,对轻中重度卒中的患者分别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提示:
1)在各组的患者中,提前启动抗凝患者复合终点事件的绝对数量低于延迟启动抗凝组,但无统计学差异,不增加出血风险;2)提前启动抗凝治疗在严重卒中组的效果最明显(轻型卒中组:2.7% vs 3.0%;中型卒中组:2.8% vs 3.6%;重度卒中:3.7% vs 7.0%)。
研究者们还对比了各中心评估梗死大小的异质性对最终结果的影响,结果提示各中心评估梗死大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不对结果造成影响。
研究结论
该事后分析再次提示,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房颤的患者,提前启动抗凝是合理的,特别是对于梗死面积大的患者。但是无论是ELAN的主研究还是事后分析均未做劣效性或优效性比较,不能得出早期抗凝优于或不优于延迟抗凝治疗的结论。
此外,该研究对于卒中严重程度的判断是基于梗死大小及部位评定的,而并非临床实际中常用的严重程度即NIHSS评分进行分层,即使是在大梗死组中的患者,中位NIHSS仅为12,这也提示我们根据ELAN标准定义的大梗死患者并不等同于临床症状重的患者,对于NIHSS评分高的患者提早抗凝是否获益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壹生华山特约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