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二)出血性皮疹的病因
1.感染性因素 严重感染导致血浆内各种抗凝因子异常,从而引发出血。该类出血性皮疹主要见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等。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冬春季节发病,1周内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密切接触史,或当地有本病发生或流行,既往未接种流脑多糖疫苗者易感。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惊厥,皮肤黏膜瘀点、瘀斑,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等,严重者可出现休克而危及生命。目前本病已少见。
(2)感染性心内膜炎:由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多数由细菌感染导致。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脏病变(人工瓣膜置换、心内补片等)是本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表现为发热、疲乏、心脏异常(心脏杂音)、皮肤黏膜瘀斑等,严重者可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多脏器栓塞及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超声检查可发现感染部位疣状赘生物。积极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
(3)败血症:由致病菌侵入血液繁殖且产生毒素而引起的感染。多数起病急,病情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等感染中毒症状,皮疹(瘀点、瘀斑、猩红热样、荨麻疹样),关节痛,肝脾大,感染性休克,迁徙性病灶等。
2.非感染性因素 该类出血性皮疹主要见于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分别由毛细血管壁渗透性增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质量变化、血浆内各种凝血因子异常而引起皮肤或黏膜出血。
(1)过敏性紫癜:血管超敏反应性出血性疾病。机体对某些物质产生免疫超敏反应造成小血管炎,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及脆性增高而出血、水肿。表现为皮肤反复出现瘀点和瘀斑,以下肢、臀部为主,对称分布、分批出现,瘀点大小不等可融合成片,呈紫红色,略高出皮肤表面,呈出血性丘疹或小型荨麻疹,皮疹基本无自觉,有时可伴触痛,少部分可伴轻微痒感。部分伴有关节肿痛、腹痛、血管神经性水肿及肾炎等表现。
(2)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分为原发性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原因不明确,发病可能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其中包括疱疹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原因包括血小板生成障碍或无效生成,血小板破坏增加或消耗过多。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表现为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或内脏出血。
(3)血友病:分为血友病A、B两型。血友病A是凝血因子Ⅷ缺乏所导致,血友病B是凝血因子Ⅸ缺乏所导致。出血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以碰撞部位瘀斑多见,可伴关节肿痛,并可自发出血。
来源:文章摘选自《儿科疾病诊疗思维》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