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中国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如糖尿病性心脏病、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已经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着患者寿命及其生活质量,也是导致糖尿病医疗费用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中国工程院吴以岭院士领导科研团队系统构建了中医脉络学说,其探讨"孙络—微血管"相关性及2型糖尿病胰岛微血管病变机制,提出"通脾络,运脾津"治法,为2型糖尿病治疗提出防治新思路。
近日,在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分会主办的第六届华夏糖尿病诊疗与健康管理论坛上,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等权威专家组成的多学科“协作融合”讲师团,针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综合防治等前沿学术动态进行了分享和交流。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倪青教授向与会专家学者分享了脉络学说指导糖尿病血管病变防治的新进展。本文整理会议精粹,以飨读者。
糖尿病防治工作日趋严峻,中医络病理论提出从“脾”论治治疗思路
“糖尿病的病理生理特征决定了患者胰岛素分泌会逐渐减少,并且胰岛素抵抗也会贯穿糖尿病全程,这可能是糖尿病血管病变不能被根治的一个重要原因。”倪青教授介绍,据统计,糖尿病确诊时1/2的患者已存在并发症,且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脑卒中、心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病变等血管并发症严重危害糖尿病患者的健康与生命,是国际医学界至今尚未破解的难题。
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已有两千年历史。近年来,大量循证证据证实,中医中药在糖尿病的三级预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2型糖尿病防治提供了更多选择。《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明确了中医药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将第十九章的题目由原来的“糖尿病与中医药”修改为“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其中津力达颗粒凭借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纳入指南。指南推荐,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在应用二甲双胍等降糖药物的基础上,可加服津力达颗粒。
中医络病理论认为,对于2型糖尿病的防治,需要从“脾”论治,其主要的核心观点认为“脾”为糖尿病病变的始动与核心。中医的“脾”与现代解剖学上脾脏的概念不同,其同时涵盖脾脏和胰腺的功能。因此改善了“脾“的功能,也就改善了胰腺的功能,从而能够保护胰岛β细胞、减少胰岛素抵抗、调节糖脂代谢、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研发的津力达颗粒,由益脾气的人参、养脾阴的黄精和麦冬、燥脾湿的苍术和佩兰、温脾阳的仙灵脾、升脾气的葛根、畅脾气的荔枝核、泻脾热的苦参和黄连、通脾络的丹参等组成,来达到“补益络气、健脾运津”的效果。
基础研究探索:津力达改善胰岛素抵抗、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和发展
一项探索津力达颗粒对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保护作用的基础研究显示,津力达颗粒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缺陷,改善氧化应激状态和炎症反应,保护胰岛组织,促进胰岛素分泌。
在改善胰岛素抵抗方面,一项关于津力达颗粒对胰岛素抵抗大鼠影响的研究显示,与高脂组相比,津力达组大鼠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明显下降,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明显升高;另一项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津力达颗粒可以降低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的血清瘦素、抵抗素及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血清脂联素水平。
另有研究对比了津力达颗粒与二甲双胍、吡格列酮改善脂代谢紊乱的效果。结果显示,津力达颗粒降低甘油三酯的水平优于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组,并且津力达颗粒可显著改善肝脏内脂肪变性程度,有效减少肝脏脂质堆积,以及骨骼肌脂肪蓄积。
此外,有多项研究证实津力达颗粒可以通过改善氧化应激,抑制肾脏、心肌及胰腺组织RAS激活;保护肾脏组织,改善海马细胞凋亡,从而延缓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临床研究证实:津力达调节糖脂代谢、防治并发症,为患者带来多重获益
近年来,已有多项临床研究对津力达颗粒防治糖尿病的效果进行了深入解析。由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院士牵头开展的研究,共纳入192例二甲双胍稳定剂量治疗3个月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
结果显示,在二甲双胍基础上加用津力达颗粒可进一步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0.92%,显著提高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降低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改善口渴、乏力、便秘等症状。此外,该研究的亚组分析进一步表明,对于HbA1c>8.5%的患者及年龄>60岁的患者,津力达颗粒降低HbA1c的水平更为显著。
在此基础上,仝小林院士团队开展的另一项纳入我国15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RCT)的荟萃分析(共1810例患者),同样证实与单独使用降糖西药相比,联用津力达颗粒可进一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HbA1c,改善胰岛功能,降低体重,且安全性良好。
在改善血糖波动方面,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院士牵头完成的临床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津力达颗粒组患者的血糖水平标准差在治疗后显著降低(-0.39 vs. 0.11,P<0.05),血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在治疗后明显改善(23.21% vs. 2.24%,P<0.01),并且津力达颗粒组患者的TIR从治疗前的55%提升到治疗后79%。表明津力达颗粒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
在改善血管并发症方面,津力达颗粒同样疗效明显。一项津力达颗粒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血管并发症的临床研究显示,津力达颗粒可降低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尿白蛋白/尿肌酐(MAI/C),显著改善患者早期肾损害,这提示津力达颗粒具有保护微血管的作用;另外,津力达组治疗后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00mm)较治疗前(1.08mm)显著降低(P<0.01),这提示津力达颗粒可以保护大血管。
另一项针对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同样证实,津力达颗粒能够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麻木、疼痛的症状,同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在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方面,有研究也证实了,与对照组相比,津力达颗粒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伴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疗效明显,并发现其作用可能与调节糖脂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降低血清炎症因子等有关。
津力达颗粒还可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一项针对老年冠心病伴糖耐量减低者的研究纳入130例患者,1:1分为对照组和津力达颗粒组,通过半年的干预发现基础治疗联用津力达颗粒可显著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7.69% vs. 21.53%,P<0.05)。
2020年1月10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领衔团队完成的“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脉络学说指导微血管病变系列机制研究——揭示营气与血管内皮细胞、卫气与血管外膜及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相关性,揭示“孙络-微血管”多维时空动态演变的复杂网络病变规律,揭示通络改善微血管血流灌注、保护组织细胞、改善脏器功能是治疗心、脑、(糖)肾重大疾病的共性机制,治疗微血管病变的核心机制是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为解决国际心脑血管领域临床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制的津力达颗粒,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中发挥着由“调”致“平”的系统效应,多项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结果为津力达颗粒在糖尿病血管病变防治中的作用提供了充足依据。基于出色的疗效和相关证据支持,津力达颗粒已被列入中华医学会等多个糖尿病诊治指南,并且是2019年发表的《中国2型糖尿病诊疗标准(英文版)》中唯一被纳入的中成药。为中医药防治2型糖尿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
本届华夏糖尿病诊疗与健康管理论坛以“多学科协作融合——糖尿病防治走进新时代”为主题,本着防治结合、个体化精准化治疗、多学科协同防治与综合健康管理的原则,着眼国际前沿学术动态,分享了糖尿病及相关领域的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
与会专家期待中医中药在糖尿病防治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造福更多中国糖尿病患者,助力我国健康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