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激流勇进 百舸争先 | 2023罗氏肿瘤高峰论坛 肺癌分会场 —— 鉴往知来铸就时代新篇

2023-07-17作者:李稳资讯
图片1.png


2023年7月15日,2023罗氏肿瘤高峰论坛在上海拉开帷幕,来自海内外众多瘤种的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东方巴黎”,围绕肿瘤前沿研究进展、精准诊疗理念、数字化赋能、创新研究转化与药物研发等话题,展开兼具理论指导意义与临床实践价值的多维度交流。本报特整理肺癌分会场相关内容,向业内传递盛会的精华集萃。



肺癌分会场,众与会学者旁征博引、各抒己见,不但围绕早期肺癌进行了回顾性盘点和创新决策层面的理论剖析,还针对晚期肺癌少见靶点和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分享了各自的真知灼见,更对真实世界研究及大数据和患者报告结局(PRO)在其中的应用展开了深入研讨。


图片1.png

大会现场


大会伊始,国际肺癌研究会(IASLC)候任主席、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代表主席团感谢众位专家、学者和企业研发人员能参与本场学术交流,并介绍了主席团嘉宾:吉林省肿瘤医院程颖教授、浙江省肿瘤医院范云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陆舜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吴楠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周清华教授。


吴一龙教授在致辞中表示,肺癌的精准治疗近年来实现了众多突破,然而许多治疗瓶颈仍悬而未决。罗氏肿瘤高峰论坛在中国走过了二十一年,我们借此契机得以实现跨学科、跨界的沟通交流,共同助力肺癌诊疗发展,为患者提供兼具生存时长和生活质量的良好疗效。程颖教授指出,近年来对肺癌发病机制的认知逐渐深化,新技术和新药物不断问世,诊疗领域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年度我们依然会聚焦前沿进展,着眼早期患者和少见靶点的精准治疗,探讨创新药物研发与新技术、新靶点,共同为提高我国肺癌防治水平建言献策。

·

主席团:周彩存教授、程颖教授、范云教授、韩宝惠教授、陆舜教授、吴楠教授、吴一龙教授、周清华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思于先 行于前
 创新策略刷新治疗获益

免疫和靶向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领域的策略前移让以二者为基础的辅助、新辅助以及围术期术前+术后治疗模式逐渐成为临床讨论热点,但延伸而来的“围术期免疫治疗模式选择”和“优势人群选择”等问题,却常常让临床难以抉择。

来自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Alex Adjei教授盘点了早期肺癌领域免疫及靶向治疗研究进展,并对NSCLC的现行治疗理念及发展前景做了综合性分析。Adjei教授认为,进行围术期治疗决策时需要鉴别适合新辅助治疗的优势人群,以及能从术后辅助治疗中获益的患者。目前临床上可通过MRD、ctDNA、PD-L1检测等筛选优势人群。至于靶向治疗,近年来同样有“新星”值得期待,如探索阿来替尼用于Ⅱ-Ⅲ期ALK+可切除NSCLC患者新辅助和辅助治疗的NAUTIKA1研究、探索阿来替尼用于ALK+患者术后辅助靶向治疗的ALINA研究等,它们的结果很可能会在未来改变临床实践中的治疗模式。


图片10.png

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Alex Adjei教授


“优化可切除NSCLC的诊疗决策并实现临床获益最大化的关键,在于为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模式”,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吴楠教授在主题分享中提到,针对新辅助免疫治疗需考虑合适的人群。疾病分期为Ⅲ期及PD-L1高表达的患者在新辅助免疫治疗中均属于优势人群,其EFS获益更为突出。仍有少部分患者接受新辅助治疗后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接受手术,而未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相对预后更差。免疫相关不良反应是新辅助免疫治疗后推迟手术的原因之一。不同时期发生irAE患者预后不同。

在辅助免疫方面,辅助免疫治疗显著改善患者DFS及OS获益。PD-L1+Ⅱ-ⅢA期患者接受阿替利珠单抗DFS获益显著,OS呈现获益趋势,在PD-L1高表达Ⅱ-ⅢA人群中DFS及OS获益更为突出。新辅助免疫治疗和辅助免疫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术后的远处复发率。


图片11.png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吴楠教授


 检测评估助力因情施策

Alex Adjei教授讨论中表示,在临床实践中选择新辅助治疗和辅助治疗的优势人群时,要根据患者病情及具体分期进行综合评估和预测。对于Ⅰ-Ⅱ期等可切除的患者可以考虑直接手术,再依据患者PD-L1表达状态等选择合适的辅助免疫治疗方案。而针对ⅢA期或临界可切除的患者,建议MDT综合决策,考虑新辅助免疫治疗再进行手术。吴楠教授认为,目前单药新辅助免疫治疗仍然有一定潜力,尤其PD-L1表达大于50%的患者,仍有一定比例的患者达到MPR或pCR。针对III期或临界可切除的患者,是否需要新辅助治疗,则需要包括外科医生在内的多学科团队根据经验做出综合决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彭敏教授认同PD-L1等生物标志物在诊疗决策中的指导作用,建议在实践中结合分期和PD-L1检测等结果综合考虑是否手术。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柯宏刚教授表示,新辅助化免治疗的患者可能因为免疫性肺炎等并发症而致手术风险增加,即使可以手术,术后仍可能预后不佳,故术前评估时需要经过多学科讨论,并结合患者本人及其家属意见制定最终决策。


立于益 聚于点
 靶向突破助力精准诊疗

一个世纪前,Paul Ehrlich提出针对微生物的“魔术子弹”概念,确立了“靶向治疗理念”的根源。时隔一个世纪后的今天,靶向疗法已然彻底改变了肺癌等多个肿瘤领域的临床实践。随着相关研究如火如荼地开展,NSCLC少见靶点诊疗也随之步入崭新的个体化时代。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苏春霞教授围绕肺癌少见靶点研发进展、靶向药物的排兵布阵、TKIs不良反应管理以及驱动基因阳性患者的脑转移治疗等内容做了深度阐释。“检测技术和药物研发的创新突破改变了NSCLC少见靶点的诊疗路径”,苏教授在分享中提道。近年来针对少见靶点的药物研究百花齐放,阿来替尼等ALK-TKIs带领ALK+NSCLC迈入慢病化时代,真实世界研究显示,阿来替尼序贯洛拉替尼治疗的2+3模式成为患者的最常见选择。在2023版CSCO指南中,阿来替尼目前仍是唯一优先推荐。ROS1融合阳性晚期NSCLC脑转移负担重,需要有中枢神经系统活性的治疗药物,新一代ROS1 TKI恩曲替尼有效透脑,脑保护优势明显。国内外权威指南一致推荐恩曲替尼一线治疗ROS1+NSCLC。此外,MET、RET、NTRK等靶向药亦显示出了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值得关注的是,随着ALK、ROS1等靶向治疗获益时间的延长,如何优化全程管理已然成为了临床要面临的新挑战。苏教授在总结中指出,“全程管理中治疗决策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疗效、安全性和颅内疗效等因素,以期在提高总生存的同时优化生活质量”。


图片12.png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苏春霞教授


NSCLC治疗格局的改变对Biomarker检测与病理评估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林冬梅教授以病理视角为切入点,分享了NSCLC的精准诊疗的研究现况与未来需求。林教授指出,随着围手术期NSCLC治疗研究的进展,生物标志物的重要性愈发不可忽视。EGFR、ALK、PD-L1检测对于早期患者而言的临床价值已获得国内外多份指南的认可,MPR和pCR在新辅助疗效评估方面也愈发重要,病理评估在协助诊疗层面上责无旁贷。对于晚期NSCLC患者,在一线治疗前及进展后进行全面且快速的生物标志物评估,无疑将为后续的精准化治疗提供更多助益。


图片13.png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林冬梅教授


 排兵布阵导向长期获益

范云教授在讨论中表示,少见靶点治疗正迎来“百家争鸣”的新阶段,利用病理检测助力诊疗决策,并在兼顾疗效和安全性的基础上,进行全程治疗的排兵布阵,是决定最终疗效的关键。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媛教授认为,突变靶点的检测panel需要根据患者疾病分期和就诊时机灵活选择,检测方法上DNA-based检测和RNA-based检测各有优劣,必要时可利用检测结果相互验证。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医院王燕教授直言,靶向药物治疗需要综合考虑疗效、安全性和患者情况,以ALK阳性患者为例,要对脑转移、肝肾功能和经济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再权衡疗效和安全性,布局全线治疗。其中一线药物阿来替尼因其低毒、高效和良好的颅脑作用而在临床上使用率高。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王永生教授认为,ALK-TKIs药物的良好疗效已助力ALK+NSCLC进入慢病化阶段,ALK阳性患者的最长生存期可达11年之久,这与合理的排兵布阵密切相关。目前在药物策略上建议优选2+3方案,因为二代药物阿来替尼在证据等级和国内用药经验方面均有优势,且二代耐药后还有三代药物可选。


联于众 精于研
 多方执笔绘就宏伟蓝图

海南省真实世界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南方医科大学陈平雁教授以“真实世界研究(RWS)的应用价值与挑战”为主题,围绕国家体系建设、RWS价值及其面临的挑战和RWS代表性案例几个方面及进行了从理论阐释到案例解析的详尽介绍。陈教授形象地将我国RWS指南体系核心形容为“两条腿”和“一对翅膀”,前者为“证据和数据”,后者为“设计和沟通交流”,并指出目前开展RWS最大的障碍就是数据,这与监管、人才储备和学识储备方面的不足息息相关。陈教授认为,数字资源的利用涉及到制度支持、数据共享、数据基础建设等多方面问题,尽管道路曲折,但前景光明。


图片14.png

南方医科大学陈平雁教授

海南省真实世界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


随着医疗信息化的普及和个人健康数据可及性的提高,通过RWS获取RWE无疑已成为当下临床研究的热点方向。零氪科技创始人&CEO张天泽先生在分析监管领域对RWE接纳现况的基础上,以研究设计面临的四大典型挑战为案例,分享了在研究设计中兼顾科学性和可行性的策略方法,还介绍了患者报告结局(patient-reported outcome, PRO)的设计初衷、量表内容及其电子化(ePRO)转变后的具体应用案例。


图片15.png

零氪科技创始人&CEO张天泽先生


 数据发展推助真实世界研究

陆舜教授围绕上述分享内容,引导现场讨论嘉宾在“大数据抓取的数据记录可信度如何”、“真实世界研究所用数据是否真实”、“随机对照研究或RWD是否能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和“ePRO的实际临床应用价值“等角度,展开了鞭辟入里的探讨与交流。在大数据和ePRO的数据真实性与临床价值探讨中,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淦鑫教授认为,目前的临床上常通过在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检索获得患者数据,以进行回顾性研究,而大数据的发展和ePRO的升级为数据的收集和随访带来了更大便利。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唐可京教授坦言,电子病历中真正毋庸置疑的只有检验检查结果,病史和病程则会受病史陈述人和记录者影响而导致完备性欠佳。针对ePRO所得数据的可信度,张天泽先生表示,ePRO设计了病例查重及书写时间记录,有助于在物理标准上达到质量要求。四川省肿瘤医院王奇峰教授强调,ePRO条目存在阈值,若波动大则会进行人工核对,将超过界限的数据反馈给主管医生以便及时干预。而谈到真实世界研究的数据真实性,陈平雁教授对RWS做了定义上的拆解,陈教授认为real world其实更倾向于意指“现实世界”,即所用数据为基于现实世界诊疗环境而产生的数据,“现实”能反映“真实”,但现实≠真实,不同医疗中心“贴近现实”的程度同样存在差异。陆舜教授在讨论最后总结道: 从经验医学到循证医学,从RCT到RWS,此种螺旋式上升得益于数字系统的应用,而“大数据”的到来无疑会相应地减少抽样误差,ePRO等工具的使用有利于我们倾听患者声音,让真实世界研究在未来“更真实”。


NSCLC的治疗研究和领域内发展近年来突飞猛进,原因之一在于有靶向治疗和真实世界研究,之二则在于有免疫治疗,周彩存教授在大会总结中道,靶向治疗方面,罗氏现在有ALK、ROS1、NTRK、KRAS的靶向药物,希望未来能在少见靶点的检测和治疗上提供更多助力。而免疫治疗方面,现在晚期NSCLC的数据非常充分,治疗时机也已经从晚期前移到早期,新辅助免疫和辅助免疫都能带来获益,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区分优势群体的方法。希望临床医生与研究者们能继续致力于肺癌领域的创新思路与创新研究,掌握好“做加法”与“做减法”之间的平衡,为肺癌患者送去高质量生存,共同助力中国肿瘤事业向更优化发展。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