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领航计划—上消化道黏膜损伤认知现状调研白皮书项目定性访谈(第三期)

2025-07-03作者:曹正歌资讯

白皮书kv.png

上消化道黏膜损伤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常见问题,病因复杂且临床表现多样,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改变和疾病谱演变,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病因识别困难、临床表现不典型以及缺乏针对我国临床医生认知现状的大规模调研数据。

为此,由中国医学论坛报社主办的“领航计划——上消化道黏膜损伤认知现状调研白皮书项目”,通过科学系统的调研,全面了解我国临床医生对上消化道黏膜损伤的认知水平、诊疗习惯和临床需求,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医生的认知差异,探索诊疗过程中的难点和痛点,为制定更精准的诊疗策略、优化诊疗流程以及提升临床医生诊疗水平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本期访谈,我们邀请到了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刘雪梅教授。

论坛报: 首先想问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胃肠道黏膜作为机体内外环境的分水岭,其完整性具有重要的屏障作用。黏膜损伤是胃肠道疾病发生。共同病理生理学的基础,您认为当前临床医生对消化道黏膜保护的认知有哪些不足之处?

刘雪梅教授:非常感谢主持人的提问,确实黏膜作为我们人体机体的一个重大的保护屏障,对于我们人体的正常的生理功能和整个内环境稳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我们消化内科医生,整个胃肠道黏膜对我们机体的保护作用是非常重大的,那么目前其实很多医生,主要聚焦的其实是黏膜损伤性疾病。我们知道在黏膜的整个平衡过程中损伤因素和保护因素其实是存在一个动态平衡的,那么以往的研究,主要是聚焦在损害因素的增加,比如说我们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比如说吃辛辣的食物,药物,以及我们各种的损害因素,对于黏膜损伤而造成的黏膜损伤性疾病的这样一些疾病。以往临床医生可能更多的是关注损害因素增加,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我们说,比如说我们上消化道当中,胃酸可能增加的比较多,那么由此就是很多的这个包括我们 h2受体阻滞剂 PPI 到 P-CAB类的药物就呈现了。

刘雪梅教授: 但是随着我们疾病谱的变化,以及我们对整个消化道黏膜屏障的认识,黏膜保护屏障的削弱,其实在临床上的认识并不很充分。我们胃肠激素和黏膜屏障血组也是在2021年在李景南组长的带领下,制定了国内首部聚焦于黏膜保护的专家共识意见,就从黏膜自身黏膜屏障削弱这个角度,去认识消化道黏膜损伤疾病。所以我想随着疾病谱的不断变化,那我觉得当前的临床医生应该要聚焦在,不仅仅聚焦在这个损害因素增强,而是要从黏膜自身的屏障削弱的角度去关注一些疾病,比如说我们为什么在正常的胃黏膜当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肿瘤性病变?

刘雪梅教授: 我们说黏膜损伤可能包括我们的局灶性损伤和我们的弥漫性损伤。那么从具体的分子机制来讲,局灶性损伤绝大多数都是由于我们损害因素增强,比如说我们 HP 感染、我们的食物,辛辣的食物、药物引起的这些不改变细胞分化转化的这些损伤叫做局灶性损伤,也是既往关注的热点,但是由于黏膜细胞分子产生了一些变化。比如说我们 B 细胞的缺失,那么转分化成这个 spine细胞引起的这些自发性的胃癌的癌前病变和胃癌的发展。这些主要聚焦在黏膜细胞分化转化,自身改变的这样一些疾病,其实在临床上的关注度还不是那么强,所以我觉得未来,我们可能要放更多的重点聚焦在由于黏膜自身保护屏障削弱而引起的相关疾病。

论坛报: 谢谢刘教授对于我们这个疾病谱以及咱们胃肠道黏膜保护认知有哪些不足的分享。第二个想问您的问题,就是因为您刚刚也提到了胃黏膜损伤跟多种疾病的发生是密切相关的,那么在我们黏膜保护剂的临床应用中,您认为最常见的用药误区是什么?

刘雪梅教授: 其实我们现在的疾病谱在变化,以往,就我们可能最多地聚焦在就是我们酸相关疾病。比如说胃炎,胃溃疡,食管反流病所导致的黏膜损伤,那么在这个时候可能有大量的 PPI 也好,P-CAB类的药物也好,能够强效的去抑制酸,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其实除了制酸以外,很重要的是我们黏膜保护剂的应用。当然,现在随着疾病不断地变化,除了酸相关疾病,包括我们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我们药物损害的药源性的黏膜损伤,包括我们的,比如说各种各类这个肿瘤药物引起的损伤,各种的和其他多学科相关的,比如说阿司匹林,比如说这个抗凝剂引起的损伤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所以如何去选择合适的黏膜保护剂是非常重要的。那么黏膜保护剂,往往有内源性黏膜保护剂和外源性的黏膜保护剂,其实它们的作用机理有所不同。所以在针对不同疾病的时候,面对虽然都是黏膜损伤,但还是应该取决于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去选择合理的黏膜保护剂。

论坛报: 谢谢刘老师的解答,那刚刚您也提到了作为个体化治疗,其实是临床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多药连用和患有多种疾病的复杂病例中,您认为黏膜保护剂的个体化治疗会有哪些重要性?或者说在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时候,有哪些点是需要我们注意的吗?

刘雪梅教授: 我想这个问题是非常好的,因为我们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包括围绕着疾病的多学科诊疗模式是当代医疗过程中越来越多呈现在我们各个科室当中。当包括我们消化科和比如说风湿免疫科,比如说和心内科的交集也越来越多,那么绝大部分都是由于相关疾病,或者是相关疾病药物引起的药源性损伤呈现在我们面前越来越多,所以个体化的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这些个体化的治疗首先我们是要识别他的原发病,那么比如说我们肾内科的有些疾病,它可能引起的是我们整个消化道黏膜的弥漫性损伤,那么这样的一个治疗,我们应该倾向于选择,具有覆盖全消化道黏膜修复的这样一些内源性的黏膜保护剂,可能会更为合适一些。那么对于我们本身消化科的疾病,比如说消化性溃疡,那么这样的比如说比较深大的溃疡,可能你选择一些外源性的黏膜保护剂,比如说我们的那个硫糖铝,我在临床上接触到这些病人用到这些药物的时候,它确实能体现很好的疗效,所以我觉得还是要根据本身引起消化道黏膜损伤的原发病综合来判断去如何选择内源性和外源性的黏膜保护剂

论坛报: 谢谢刘教授的分享,那么刚刚也提到了上消化道黏膜损伤作为常见的病理改变,当前国内对其认知仍存在对于像机制的不足,还有就是内源性和外源性的黏膜保护剂的具体应用不合理这些短板。那么您认为造成这些临床使用或者说临床认知的短板的主要原因是有哪些?

刘雪梅教授: 这个问题也是非常实战性的问题,其实在上个月我们也是结合我们医院的,包括心内科和这个肾内科,我们做了一些关于聚焦上消化道黏膜损伤疾病的 MDT,那么其中是风湿免疫科的一位老师就分享了一个病例,在这个病例当中,我就看到了他们用了两种 PPI 就是两种制酸剂,三种黏膜保护剂,那么对于聚焦疾病的多学科诊疗的充分融合是非常重要的并不是说你的黏膜保护剂用得越多越好,把内源性和外源性全部叠加在一起进行应用,那么你的这个方案就是可行的。尤其在当今医保就是我们合理用药,规范用药的这样一个规范性的临床要求下。临床医生当面临黏膜损伤,我觉得不光是上消化道黏膜损伤,全消化道的黏膜损伤,都应该作为当代消化科医生聚焦黏膜损伤保护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整治思维。因为这些黏膜损伤往往切合到了和其他疾病的交叉性和其他药物引起的交叉性,所以在临床上如何去识别原发病,如何去聚焦 MDT 综合诊疗下的个体化诊疗模式,对于选择合理的,既符合病人的临床需求,让他获得最大的获益性的治疗,同时又在医保可控范围内的这样一些临床的诊疗策略其实是很重要的这样一个部分,也是我们要进行多学科综合交流讨论的部分。当然,这也是我们作为消化内科医生必备的这样一些基本诊疗的思路和诊疗的策略。

论坛报: 谢谢刘教授,我们也希望通过此次调研,真正发现临床诊疗认知的实际问题,并提供决策依据,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科学的医疗服务。最后我想问您的是对于提升消化道黏膜保护的临床认知和实践水平,您建议我们未来从哪些方面进行突破?

刘雪梅教授: 这个问题我觉得也是非常有前瞻性的问题,因为上消化道黏膜保护,其实无论是过去抑酸剂的不断地更新,还是我们各种各样的黏膜保护剂的应用,实际上对上消化道黏膜损伤以及修复保护的这样一个诊疗策略,其实已经是比较成熟了。但是对于中消化道和下消化道,甚至是全消化道,尤其适合我们各种各样的其他科室的疾病。其他疾病还包括我们本身消化系统疾病普遍化的这样一些综合诊疗来讲,其实整个全消化的道的黏膜保护,是我们应该作为未来提升到我们临床认知和实践当中很关键很重要的关注部分。当然,我本人一直是在做消化道黏膜保护的,在整个黏膜的正常稳态情况下,那么即便我们损害因素可能很强的情况下,你的黏膜屏障,自身屏障。足够的强大,在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下,我们也可以做到一个很健康的状态。

刘雪梅教授:当然在正常的黏膜情况下,我觉得我们当然作为三甲医院的医生,除了我们要去诊疗病人的常规黏膜损伤性疾病以外,还是要回归到基础科研,因为基础的科研,它可以去支撑我们疾病谱的变化,比如说在我们正常的胃黏膜上,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肿瘤性病变,包括我们的胃底腺型胃癌,包括我们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三型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还可以包括我们的血管球瘤。那么如何从正常黏膜的基础研究,就是它的分化,正常黏膜的细胞分化转化、稳态以及整个胃的免疫微环境的稳态维系的平衡,去研究黏膜损伤疾病,尤其是消化道黏膜恶性损伤性疾病。而将这部分恶性肿瘤的预防关口前移,做到从早筛防治,综合诊疗和基础科研人才培养的综合体系的构建,这对于我们去提升黏膜保护。尤其是聚焦在我们一些恶性黏膜损伤保护的一些疾病当中,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

论坛报: 谢谢刘教授今天的分享非常的全面,不仅从临床诊疗的实际问题,也包括谈到了后续的一些临床未来的展望和前瞻性的问题,本次访谈也圆满结束,谢谢刘教授!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