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近年来,我国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发病率和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为贯彻“以基层为重点、以预防为主 ”的国家方针,提高基层慢病防治水平,2024年1月13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承办的慢病(络病)防治中国行——络病理论指导慢病防治培训班在北京隆重举行。
会议现场
培训班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络病学学科创立者和学科带头人吴以岭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李光熙教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抗衰老专委会秘书长侯云龙教授,以及来自北京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300余位临床医师围绕慢病综合管理、通络药物防治慢病最新研究进展、呼吸疾病的诊疗与管理和抗衰老药物研究进展等热点话题展开讨论,为我国慢病防治提供中医解决方案。
吴以岭教授:身体需要经营,健康需要管理
吴以岭教授
络病学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络病最早见于《内经》,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形成历经了三次较大的发展,然而始终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络病学的传承创新研究成为历史留给当代的重大课题。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吴以岭教授将中医整体思维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系统开展络病学研究,至今已有四十余年。由其担任首席科学家主持承担的两项国家973项目研究,联合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多学科专家形成围绕防治血管病变研究的科研团队,在理论创新、机制研究、临床疗效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理论创新方面,首次系统构建“络病证治”,形成了围绕血管病变的“脉络学说”和围绕神经、内分泌、免疫类疾病的“气络学说”两大学科分支方向,先后出版《络病学》《脉络论》《气络论》专著,均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为络病学科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新药转化方面,络病研究转化形成系列国家专利新药,包括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连花清瘟胶囊、八子补肾胶囊等在内的14个药物,其中10个列入国家医保目录,5个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10个列入专家共识、诊疗指南、高校教材,全部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吴以岭教授介绍,近年来,围绕通络药物开展了大量基础、临床研究,多项成果发表于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先后获得六项国家科技奖项。
身体需要经营,健康需要管理。吴以岭教授表示,中华文化对寿命与衰老的研究历史悠久。“《老子》有言:人生大期,以百二十为限,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医疗条件的改善,目前我国预期寿命已达到了78.2岁,但为实现古人‘尽享天年,度百岁乃去’的梦想,需要中西医学界共同努力。”
近年来,吴以岭教授带领团队系统构建气络学说精气神理论,揭示了衰老的核心病机:肾精虚衰是衰老根本,元气亏虚是衰老关键,形神耗损是衰老表现;提出了抗衰老重在补肾填精、温扶元气、充养形神的治法。在气络学说精气神理论的指导下,吴以岭教授带领专家团队对2000多年中药的补肾方剂进行了系统研究,传承创新研发了八子补肾胶囊组方。同时,通过系统梳理中华传统养生思想,融汇“医、道、佛、儒”四大养生流派的养生智慧,提炼出通络、养精、动形、静神的“中华通络养生八字经”。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徐凤芹教授牵头开展的“八子补肾胶囊抗衰老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全面评价八子补肾胶囊在抗衰老方面的临床价值。研究结果显示,八子补肾胶囊可显著改善30~80岁人群肾精亏虚所致衰老症状,改善躯体、心理衰弱状态,从8个方面提高其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增强运动能力和耐力。
杨跃进教授:通心络可显著改善我国急性心梗患者的近期和远期临床预后
杨跃进教授
急性心肌梗死,尤其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一组临床常见的致命性心血管疾病。目前,再灌注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的首选,但仍有约30%~37%的患者冠脉开通后存在心肌无复流,影响患者预后。杨跃进教授表示,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可能是防治心肌无复流的关键。
通心络胶囊是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代表性通络中药,具有血液保护、血管保护、基于微血管保护的缺血组织保护三重作用,可降脂、抗凝、抗炎、保护血管内皮、稳定易损斑块、解除血管痉挛、保护微小血管。
在急性心梗防治方面,杨跃进教授对通心络胶囊的探索始于20多年前。他带领团队完成的系列基础研究显示,通心络对血管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具有双重、双向保护作用;在临床研究方面,患者行PCI手术前及手术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可显著减少术后无复流和心肌梗死面积。
在多项科学严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基础上,杨跃进教授牵头开展了“中国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研究(CTS-AMI)”。CTS-AMI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纳入了我国124家临床中心的3797例STEMI患者,最终3777例被纳入主要分析。研究的主要终点为30天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s),包括心血管死亡、再次心肌梗死、紧急冠脉血运重建和卒中事件。
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安慰剂组,治疗30天时,通心络显著降低MACCEs风险36%,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30%;治疗1年时,通心络显著降低MACCEs风险36%,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27%,降低再次心梗风险74%,降低卒中风险56%。
“在STEMI指南推荐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可显著改善中国STEMI患者30天和1年的临床预后,特别是在降低心血管死亡和严重并发症方面疗效显著,而且并不增加大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杨跃进教授介绍,2023年10月24日,该研究发表于国际顶级医学期刊《JAMA》,获得国内外专家学者高度评价。
结合多年临床实践和循证研究数据,杨跃进教授总结了通心络胶囊在临床应用的指征:
所有pPCI(直接PCI)术后出院的急性心梗患者。
——ST段抬高分辨率差的患者。
——有休克、心衰、左室功能障碍、低射血分数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患者。
——仍有心绞痛症状的患者。
PCI术后不完全或完全血运重建的所有出院患者。
所有具有稳定型、不稳定型、自发性或Prinzmetal变异型和微血管类型的心绞痛患者。
适用于所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李光熙教授:多靶点抑制炎症风暴是中医药的最大优势
李光熙教授
“秋冬季节是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高发期,但正如火灾中很多遇难者并非死于烧伤,而是死于吸入过量有毒气体,在人体免疫系统的保护下,无论流感还是新冠病毒感染,病毒都不会在人体中无限复制,但其可怕之处在于诱发‘炎症风暴’导致的严重肺损伤。”李光熙教授表示,在治疗中,一定要抓住窗口期,识别易出现严重并发症的脆弱人群,在48小时时间窗内进行治疗。
“直接干预病毒复制不一定是中医药的强项,但多靶点抑制炎症风暴恰恰是中医药的最大优势。”李光熙教授介绍,连花清瘟具有清瘟解毒、宣肺泄热的功效。“连花清瘟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连花清瘟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总有效率达91.2%,可显著改善患者发热、恶寒、头痛、四肢酸痛等症状。
“连花清瘟治疗甲型H1N1流感临床循证研究”显示,连花清瘟治疗H1N1病毒核酸转阴时间与达菲相当(P>0.05),体温起效及体温缓解时间优于达菲(P<0.05),可有效缓解咳嗽、咽痛、乏力症状(P<0.05)。
日前,一项在中国、泰国、越南、菲律宾四个国家17家医院联合开展的连花清瘟治疗新冠病毒感染随机、双盲、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揭盲,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连花清瘟治疗组可显著改善新冠病毒感染临床症状,缩短轻中度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康复时间,并且拥有良好的安全性,未发现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
基于确切的临床疗效和科研证据支撑,自2004年上市以来,连花清瘟先后34次列入国家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甲流、乙流、新冠病毒感染等诊疗方案或指南共识,成为应对呼吸道病毒感染性公共卫生事件的代表性中成药。“中药连花清瘟治疗流行性感冒研究”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药连花清瘟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研究及应用”获得2020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侯云龙教授:中医药助力健康老年社会
侯云龙教授
“衰老已被世卫组织定义为一种疾病,而中国是受衰老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侯云龙教授表示,我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5%,预计205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将达4亿,应对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迫在眉睫。
侯云龙教授介绍,系列研究证实,八子补肾胶囊可通过逆转DNA甲基化、改善细胞间通讯、改善肠道微生态、减轻端粒耗损等多种途径延缓整体衰老。同时对神经、皮肤、视觉、循环、骨骼、呼吸、免疫、消化、生殖、肌肉等多个系统的功能减退具有系统干预和综合抗衰老的作用。
2023年,《八子补肾延缓自然衰老小鼠表观遗传衰老并延长其健康寿命》的研究论文发表于国际药学领域SCI期刊《生物医学与药物治疗》。研究显示,八子补肾胶囊可改善自然衰老小鼠的记忆力和肌肉耐力,逆转自然衰老小鼠增龄性的甲基化变化,显著降低其DNA甲基化年龄并延长其健康寿命。
“如今社会,工作、生活压力陡增,压力与疾病、衰老的内在联系成为重大课题。”侯云龙教授介绍,研究显示,应激小鼠的生存时间会明显下降,八子补肾治疗组能够明显降低应激小鼠的死亡率,延长生存时间,缓解衰老加速引发的脂肪减少、炎症和细胞衰老;降低应激导致的脂肪组织和回肠组织中SASP水平增高;改善应激条件下结肠长度的缩短;修复应激条件下的回肠组织损伤;改善应激诱导的肠道组织炎症浸润;改善应激条件下肌肉数量和力量。
“系列研究显示抗衰老药物对于衰老相关疾病存在一定的预防、治疗作用,随着更多临床研究的开展,相信八子补肾胶囊或将为一些老年性疾病治疗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案!”侯云龙教授说。
正如国家973计划项目验收专家组对“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研究的评价:“本研究创立了‘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的中医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实现了中医传统理论创新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产生重大原创成果,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做出了示范”。
据了解,“慢病(络病)防治中国行”项目自2015年启动以来,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开展了基层慢病防治培训班、专家义诊查房、慢病患者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学术及公益活动,为推动我国慢病防治管理作出了积极贡献。2024年项目将继续深入开展各类学术科普活动,让更多基层医师了解并掌握络病理论指导下慢病防治的最新研究进展和药物诊疗方案,为提升慢病基层临床防治水平和健康中国建设贡献中医力量。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