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胡兵/牟一团队于2025年8月在Endoscopy在线发表文章“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 precision and efficacy in treating a giant duodenal stromal tumor”(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本文报道了1例采用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成功治疗巨大十二指肠间质瘤的案例,展示了EFTR技术在复杂消化道肿瘤治疗中的操作要点与长期疗效,初步证实了EFTR在这类罕见肿瘤治疗中具备良好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患者女性,47岁,因“黑便”于2023年11月就诊。胃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存在一直径约2 cm的黏膜下病变,表面伴溃疡,活检病理结果提示为胃肠道间质瘤(图1a),腹部增强CT考虑胃肠道间质瘤(图1b),未见周围脏器侵犯及淋巴结转移表现。经多学科团队评估,并与患者充分沟通内镜与外科手术的利弊后,患者最终选择内镜下切除肿瘤。胡兵团队决定行EFTR手术切除肿瘤(图2):首先进行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图2a),为肿瘤剥离创造操作空间;逐层剥离肿瘤(图2b),病灶已向肠腔外生长(图2c),实施全层切除直至肿瘤完整剥离(图2d),用圈套器取出肿瘤(图2e);采用双层荷包缝合技术,通过尼龙环联合钛夹封闭肠壁缺损(图2f);术毕行腹腔穿刺排气及鼻肠管胃肠减压。术后切除标本大小约4.0 cm×3.0 cm×2.0 cm,病理结果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低危)且达到R0切除(图3)。术后6个月胃镜检查显示创面愈合良好(图4)。随访20个月,患者未出现内镜手术相关并发症、肿瘤复发或转移。
该案例表明,EFTR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十二指肠间质瘤选择,通过精准操作与规范缝合,在实现肿瘤根治性切除和消化道完整保留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了创伤小、恢复快的治疗路径,为临床个体化治疗决策提供了更多选择。
图1 术前十二指肠检查结果。1a.白光胃镜下显示十二指肠黏膜下病变,表面伴溃疡;1b.CT提示胃肠道间质瘤(黄箭)
图2 十二指肠间质瘤EFTR操作过程。2a.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2b.逐层分离肿瘤组织;2c.肿瘤向肠腔外生长;2d.持续全层切除直至肿瘤完整剥离;2e.用圈套器取出肿瘤标本;2f.双层荷包缝合封闭肠壁缺损
图3 3a切除标本固定后外观;3b.术后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
图4 EFTR术后6个月复查胃镜显示创面愈合良好,无肿瘤残留迹象
专家点评
Ruxandra Carmen Merfea教授:十二指肠毗邻胰腺、胆管等重要器官,该部位肿瘤的切除一直是临床难题。传统外科手术虽能切除肿瘤,其常规操作路径决定了其侵入性相对较高,且术后恢复周期通常较长。本例通过EFTR实现全层切除与精准缝合,关键在于把握“肿瘤完整剥离”与“消化道缺损封闭”两大核心环节:黏膜下注射创造操作空间、分层剥离避免邻近器官损伤、双层荷包缝合降低穿孔风险,整个过程体现了内镜技术在复杂解剖部位的精准应用。内镜切除保留了十二指肠的结构完整性,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创伤,属于超级微创治疗。术后近2年无复发的随访结果,进一步证实了EFTR在这类肿瘤治疗中的长期安全性,为临床选择微创方案提供了有力依据。
Ruxandra Carmen Merfea,罗马尼亚Digenio Clinic Cluj Napoca消化内科教授,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胃肠镜诊治,罗马尼亚消化肝病协会委员。2024年6月曾来华西医院内镜中心师从胡兵教授学习内镜技术。
作者心得
研究心得
对于十二指肠降段间质瘤的内镜切除,团队面临两大主要技术挑战:其一,在如此复杂的解剖部位,需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通过精细的黏膜下逐层剥离,精准控制切开深度,规避邻近脏器损伤风险。其二,切除病变后如何有效封闭创面?传统内镜缝合方法有缝合不严密及迟发性十二指肠漏的可能。我们通过双层荷包缝合技术,实现了创面的全层对合与牢固闭合,有效避免了术后十二指肠漏的发生。同时,本研究为十二指肠间质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未来开展多中心长期随访研究、建立规范化培训体系、提升手术标准化水平和安全性等研究提供了清晰的研究路径,以期真正推动内镜在十二指肠间质瘤诊疗中的临床价值实现,使更多患者获益。
投稿心得
本例是EFTR技术在十二指肠间质瘤治疗中的典型应用,最终投稿于消化内镜领域权威期刊Endoscopy并顺利接收。Endoscopy是欧洲胃肠内镜学会(ESGE)官方期刊,专注于发表消化内镜领域的创新性技术、罕见病例研究及临床指南,在全球消化病学领域具有极高的学术影响力,其对稿件的科学性、技术创新性和临床价值要求严苛。
投稿过程中,我们重点突出了三个核心价值:一是技术可行性,通过详细的操作步骤(如分层剥离、双层缝合)展示EFTR在复杂解剖部位的实操性;二是肿瘤安全性,展示R0切除与长期随访结果;三是微创优势,对比传统手术凸显EFTR在减少创伤、加速恢复中的价值。在稿件打磨中,我们特别优化了图像与视频呈现:通过术前检查、术中关键步骤、术后随访的系列图像,直观展示治疗全程,经历一轮小修后直接接收。
希望本案例能为临床医师处理类似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提供技术参考,拓展微创内镜技术应用于更多复杂场景。
通信作者
牟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消化道早癌内镜诊治。任四川省医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消化内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四川省医学科技创新研究会消化及消化内镜协同创新分会常务委员、四川省生物信息学学会智慧内镜分会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胰腺病分会青年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胶囊内镜和肠病专家委员会青年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委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作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Endoscopy、Am J Gastroenterol 等期刊发表论文29篇,累计影响因子139。作为第一执笔人参与撰写《中国结直肠息肉冷切专家共识》《结直肠息肉门诊管理专家共识》。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四川省医学会科技推广奖二等奖 、第三届导师杯消化道早癌技能实战大赛西南大区赛一等奖。
共同作者
胡兵,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消化内镜医工研究室主任。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医工交叉协作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国家消化质控中心专家暨省质控中心主任、四川省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消化道肿瘤早诊早治。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近年来发表SCI论文170余篇,连续6年全国消化及肝病领域发表SCI论文数量位列第一。获授权专利50余项并成功转化7项,获软件著作权9项,获产品注册证3项。作为国际知名内镜专家,多次受邀在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手术演示及带教。
共同作者
高远,四川大学2022级内科学(消化)博士研究生,导师为胡兵教授,研究方向为消化内镜下生物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在Advanced Science、Endoscopy 等期刊发表SCI论文9篇,授权1项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在美国消化疾病周(DDW)、世界材料大会(WMC)、国际前沿材料大会(ICMF)等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口头报告,获国家奖学金、博士创新奖学金、四川大学学业一等奖学金等荣誉,担任首届四川大学“科普教育博士宣讲团”成员。
第一作者
杜江,医学硕士,本科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主管护师。任四川省护理学会消化内镜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医创会消化内镜护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卫生监督协会消毒与感染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发表论文7篇,其中SCI论文4篇。
团队简介
胡兵教授团队是国内外消化道早癌诊治领域的先行者和领军者。团队建立了消化道早癌数据库和生物样本库,围绕消化道早癌及胆胰疾病内镜微创诊疗与慢病管理、消化内镜人工智能及内镜新材料研发等,致力于医工交叉与临床转化研究,推动前沿技术在消化疾病早诊早治与精准诊疗中的应用。
团队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SCI论文190余篇;牵头制定3部全国专家共识;创新研发10余项国际首创的内镜技术,并研发多款创新产品,其中“食管早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获工信部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揭榜及优胜表彰,受邀参加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果巡回展,并荣获两届“华西医工十大进展”。团队联合华为、润达医疗、成都智算中心共同研发的消化大模型“睿宾Agent”已于2025年3月1日正式发布,助力智慧医疗。团队成员在国内早癌比赛中屡获大奖,其早癌科普传播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团队带领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已成为国际一流的内镜医师培训基地,吸引60余位来自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医师前来进修学习。这些医师来自梅奥诊所、约翰斯·霍普金斯医院等全球知名医疗机构。通过与欧美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内镜水平已跻身国际前沿,成为世界内镜创新技术的新高地。
本文授权转载自华西医学时间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