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5年10月17日-21日,2025 ESMO年会于德国柏林正式召开。在当地时间10月19日召开的“简短口头专场:血液恶性肿瘤”中,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会来教授团队的张思聪医生代表团队报告了“循环免疫单细胞图谱揭示共享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特异性标志物,可用于预测R-CHOP方案及抗CD19 CAR-T疗法疗效”研究的结果。中国医学论坛报特别邀请张会来教授对研究进行深入解读,访谈精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专家访谈精粹
您报告的这项研究通过构建循环免疫的单细胞图谱,找到了能够同时预测DLBCL患者对R-CHOP化疗和抗CD19 CAR-T疗法反应的共享生物标志物。这项研究非常新颖。能否请您先简要介绍一下,这项研究的设计思路以及最主要的发现是什么?
这项研究的出发点源于DLBC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高度异质性及其对标准治疗如R-CHOP和新兴CAR-T疗法的响应差异。我们认识到,虽然肿瘤微环境(TME)研究已取得进展,但外周免疫系统的系统性变化往往被忽略,而外周血作为易获取的样本,能反映全身免疫状态,并便于纵向监测。因此,我们设计了一个前瞻性、多队列的研究框架,包括新诊断DLBCL患者队列、复发/难治(R/R)DLBCL接受抗CD19 CAR-T治疗的队列,以及健康对照组。我们采用高参数单细胞光谱流式细胞术(22个表面标记),结合算法引导的聚类分析(如FlowSOM和UMAP),来构建循环免疫图谱。此外,通过随机森林模型筛选核心外周免疫特征,并纵向采集样本以追踪动态变化,从而开发用于预测难治性的免疫签名。本研究从单细胞水平解析免疫亚群异质性,并开发基于外周血的液体生物标志物。
最主要的发现是,我们鉴定出39个免疫细胞簇,揭示DLBCL患者外周免疫的广泛失调,包括先天免疫细胞减少(如NK细胞和DCs)和T细胞比例失衡。其中,两类CXCR5+ T细胞亚群和一类CD4+ NKT亚群在健康人中极低,但在DLBCL中显著升高。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随机森林构建了一个3特征签名(高比例的HLA-DRhi PD-1hi CD127⁻ TFH1、经典单核细胞和Tregs),可较高准确地区分原发难治与应答者(AUC=0.84),且这些特征的动态变化与R-CHOP疗效相关。在CAR-T队列中,我们观察到共享的免疫恢复模式,如CXCR3+ CD4 Th1细胞持续扩增至365天,而CD8+ TEMRA细胞在90天达峰后下降。清淋前和回输后D90出现特定免疫表型(如升高HLA-DRhi PD-1hi CD127⁻ TFH1、经典单核细胞,Tregs和pDCs,降低CCR6+ CD4+ TEM和CD8 naïve T)提示较差的无进展生存期(PFS)。这些发现表明,难治DLBCL患者存在共享的外周免疫签名,可作为液体生物标志物预测和监测两种疗法的响应。这为精准医学提供了新视角,为无创液体生物标志物奠定基础。
这一研究成果潜在的临床转化方向是什么?目前是否正在探索将其开发为相对无创的血液检测手段,以便在治疗前对患者进行精准分层,为患者规划更具前沿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这项研究的临床转化潜力主要集中在开发基于外周血的液体生物标志物,用于DLBCL患者的预治疗分层、疗效监测和个性化治疗优化。首先,通过我们鉴定的3特征签名(HLA-DRhi PD-1hi CD127⁻ TFH1、经典单核细胞,Tregs),可以构建一个简单、可重复的外周免疫评分(PBIScore),可以预测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该签名不仅适用于R-CHOP一线治疗的难治预测,还与CAR-T疗法的PFS相关,表明其可作为跨疗法的通用标志物的潜力。其次,纵向监测这些亚群的动态变化可能及早识别复发风险,帮助调整随访和治疗策略。
我们正在探索将其转化为相对无创的血液检测手段。这类似于现有的液体活检,但聚焦免疫而非基因组。我们旨在通过简化多色流式面板(聚焦关键标记如CXCR5、CXCR3、HLA-DR、PD-1、CD127、CD14等)结合自动化分析,实现临床应用。当前结果限于单中心分析,未来需更大样本量的多中心验证,以解决标准化问题(如批次效应)和泛化能力。
本次 ESMO 年会上您还关注了哪些研究?这对您今后的研究开展有什么启发?
除了我们自己的工作,本次ESMO年会确实亮点纷呈,我特别关注了几项由中国团队领衔的、在淋巴瘤领域极具代表性的临床研究,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我们中国学者的创新思路。比如李志铭教授关于米托蒽醌脂质体联合西达本胺治疗T细胞淋巴瘤的研究,展示了“老药新用”与创新联合的价值。王亮教授CD19/CD22双靶点CAR-T工作,则代表了细胞治疗应对抗原逃逸的精准进化方向。而张蕾教授团队的PD-1抗体联合西达本胺等药物治疗NK/T细胞淋巴瘤的方案,是一种强有力的“多机制协同”范例,旨在重塑肿瘤微环境。这些研究共同指向一个未来:淋巴瘤治疗必须从“单点突破”走向“多维协同”。 我们未来的研究也将更加注重创新药物的智能组合、细胞疗法的精准升级,以及针对肿瘤微环境的综合干预,力求将我们在分子分型上的发现,转化为真正能为中国淋巴瘤患者服务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1246MO
Single-Cell Atlas of Circulating Immunity identifies shared specific DLBCL signatures for predicting Response to R-CHOP and Anti-CD19 CAR T Therapies
中文标题:循环免疫单细胞图谱揭示共享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特异性标志物,可用于预测R-CHOP方案及抗CD19 CAR-T疗法疗效
讲者: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张思聪
报告时间:2025年10月19日 09:19-09:24(CEST)
专家简介
主任医师、科主任、肿瘤学博士、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癌症中心淋巴瘤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CACA)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淋巴瘤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医师分会委员
中国医促会肿瘤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天津市医师协会血液医师分会副会长
天津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
天津市血液病质控中心副主任委员
入选天津市第二批卫生健康行业高层次人才(津门医学英才)培养计划、天津医科大学“临床人才培养123攀登计划” 第一层次人选培养计划,天津医科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获中华医学科技奖1项、华夏医学科技奖1项,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及三等奖3项,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目前担任《肿瘤药学》副主编、《中华血液学杂志》、 《白血病 · 淋巴瘤》、《中国肿瘤临床》、Hematological Oncology、Blood Research等国内外期刊杂志编委,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Blood、Cell Reports Medicine、Cancer Research、J Exp Med、JITC、Leukemia、CTM、AJH、Blood Adv、Int J Cancer 等国际专业杂志以及中华系列杂志、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著九十余篇。荣获第四届 “国之名医 · 优秀风范”奖。
审阅 |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张会来
整理 |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胡岳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