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冀鸿涛
肝囊肿超声诊断
患者女性,49岁,无不适,超声体检。
超声检查:
肝脏右叶可见3.7 cm×3.4 cm,无回声区,边界清楚,前壁及后壁呈菲薄的强回声,后方回声增强明显(图1)。
诊断:
肝囊肿
图1 肝脏右叶可见一3.7 cm×3.4 cm无回声区(星号所示),后方回声明显增强(长箭号),可见侧方声影(短箭号),箭头所示为肝静脉断面
点评
肝囊肿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占位性病变,一般认为由肝内胆管胚胎发育障碍或脏器退行性变所致,生长缓慢,可单发或多发,超声检查能够做出准确诊断,且较其他影像检查方法更能真实反应囊肿的结构特征。
通过仔细观察囊壁、囊内结构、后方回声及周边肝脏实质回声,能够与肝包虫、多囊肝、肝脓肿、外伤性肝囊肿、肝肿瘤囊性变等肝内或肝外囊性结构病变相鉴别;通过变换探头角度,可避免将肝内血管及胆管断面误诊为肝囊肿。
肝脓肿超声诊断
患者男性,74岁,发热40℃伴右上腹痛3天。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13.2×109/L,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CA199和CA125均为阴性。
超声检查
入院超声检查为肝右叶可见类圆形不均质低回声团,范围6.5 cm×5.4 cm,充血水肿导致边界模糊,后方回声增强(图2);抗炎治疗1周后,病变范围扩大至11.1 cm×9.3 cm,炎症反应导致病变区回声增强,边缘更加模糊不清,内部可见不规则厚壁低回声囊性区,提示脓肿形成,脓液稠厚,囊壁较厚(图3);抗炎治疗1个月后复查病变范围减小至4.9 cm×4.4 cm,边缘依然不清,病变整体回声较周边肝组织回声减低,内部囊性区域回声亦减低至无回声(图4);3个月后复查超声,病变范围再次减至3.9 cm×3.1 cm,囊性区消失,整体呈不均质低回声,边缘仍欠清晰(图5)。
图2 肝右叶可见类圆形不均质低回声团,大小6.5 cm×5.4 cm,侧方低回声晕环形成(箭头),且后方回声增强(箭号),内部不规则的片状强回声是由于出血、坏死所致(星号)
图3 病变大小扩大至11.1 cm×9.3 cm,边缘更加模糊不清(箭头),内部可见不规则低回声囊性区(星号)
图4 1个月后病变范围减小至4.9 cm×4.4 cm,边缘仍不清(箭头),内部囊性区域由于液化充分而变成无回声区(星号)
图5 3个月后病变范围进一步减小至3.9 cm×3.1 cm,囊性区消失,整体呈不均质低回声,边缘仍欠清晰(箭头)
点评
肝脓肿分为细菌性肝脓肿和阿米巴性肝脓肿,前者更为常见,临床症状表现为高热、肝大、右上腹痛及压痛等。
肝脓肿声像图表现基本能够反映脓肿形成、吸收和瘢痕化病理变化过程,文献报告超声诊断准确率在95%~98%,但在临床上仍须与肝脏占位性病变进行鉴别,尤其是肝脏血管瘤和肝脏恶性病变。短期超声随访以及经皮穿刺抽吸检查利于肝脓肿的准确诊断。
(本文来自中国医学论坛报,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