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10月17-19日,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以下简称“中国医促会”)临床微生物学分会和北京药盾公益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七届华夏临床微生物学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京港感染论坛”在上海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数智化赋能感染病诊疗与研究”。本次会议汇集了来自全国的知名专家、学者和临床医生,共同交流和分享他们在感染病诊疗与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和实践经验。论坛将搭建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数智化技术在感染病领域的广泛应用。中国医学论坛报有幸采访到了大会主席曹彬教授。
论坛报:本次会议设置了不同主题的分会场,作为呼吸感染免疫论坛的版主,请问您对哪些报告印象深刻?
曹彬教授:肺炎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人类会通过免疫系统“对抗”肺炎,个体免疫力的强弱,直接影响肺炎的病程和转归。此次论坛设立了“呼吸感染免疫”板块,每个讲题都精彩纷呈,让我深受启发。
欧阳松应教授关于嗜肺军团菌的研究,详细阐述了该细菌如何通过其蛋白逃逸宿主免疫,从而在宿主细胞内更易生存并产生致病作用。欧阳松应教授从免疫学专家的视角进行了微观探讨,为临床医生在处理嗜肺军团菌肺炎时提供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另外,高璞教授关于宿主细胞如何在细胞浆内识别核酸并启动天然免疫反应的讲解,为临床医生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病毒如何侵入细胞,并在细胞内被宿主细胞,特别是免疫细胞识别,进而启动一系列抗感染免疫过程。这些讲题虽然看似与临床医生的工作有点遥远,但对于具备临床背景及一定病原学和免疫学技术知识的临床医生而言,却极易与临床知识相结合。
我认为,这样的论坛和交流对于启发临床医生思考科学问题、促进临床与病毒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等领域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未来,这些交流有望促进优秀技术科学的发现向临床转化,例如在肺炎等感染的早期发现、改善宿主抗感染免疫以及针对高危患者早期预防等都是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论坛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水平的发展,您认为呼吸科医生在呼吸系统感染疾病诊治方面,应该关注哪些内容?
曹彬教授:我认为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呼吸道感染作为呼吸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无论是在门诊、急诊还是住院部,其患者数量均居首位。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患有各种基础疾病的肺炎患者日益增多。因此,未来呼吸科医生将面临更多的肺炎患者。
第一,在面对肺炎时,我认为呼吸科医生首先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往所了解的由某些病原体引起的典型肺炎,可能会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对于呼吸科医生而言,在处理肺炎患者时,首要且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做出精准且正确的诊断。诊断是诊疗流程的起点和关键,一旦诊断明确,治疗便能有的放矢,从而加速患者的康复,并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对患者造成的伤害。有时,转诊而来的肺炎患者治疗效果不佳,关键问题在于诊断不明确。因此,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肺炎诊断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并准确地应用于患者,以实现肺炎的早期诊断。
第二,我们需要了解当前在抗细菌、真菌和病毒方面新药物的研发进展。这些药物有的已完成临床试验,有的甚至已获批上市。作为呼吸科医生,我们需要准确了解这些药物的最佳适应人群、适应的病原谱以及可能产生的药物不良反应,以便灵活使用手中的抗感染“武器”,改善患者的预后。
第三,呼吸科医生还需要识别容易发生肺炎的高危人群,并在肺炎发生前进行教育、预防和干预。通过减少肺炎的发生,我们可以从一开始就降低肺炎的风险。目前,我们已有一些基于良好循证医学证据的肺炎预防知识和手段,需要呼吸科医生主动学习和了解,并将这些知识传递给患者和家属。
第四,呼吸科医生作为诊疗和预防肺炎的专业人员,我们有责任进行科普宣传和教育。无论身处哪个省份、哪个城市或哪个级别的医院,我们都应尽力与当地报纸、电视台和自媒体合作,进行主动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这不仅有助于减少患者的发生,还能在传染病高发季节减轻医院和呼吸科医生的工作压力,更重要的是能够降低这些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减少其危害。
论坛报:本次大会的会议主题是“数智化赋能感染病诊疗与研究”,您如何看待当前临床微生物学和呼吸感染病领域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对于相关领域的发展,您有怎样的期待?
曹彬教授:感染性疾病,尤其是我们呼吸科特别关注的肺炎,一直是备受重视且热门的话题。尽管当前的诊疗技术不断进步,新药层出不穷,但我们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得易感人群发生了变化,给病原微生物诊断等带来了新的难题。因此,我们需要整合现有的知识与技术,适应肺炎易感人群的变化。此外,中国人口众多,医疗体系复杂。像北京、上海等大型教学医院拥有较强的技术能力和高水平的医生,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不同省市之间的医疗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在未来应对肺炎和其他感染性疾病时,我们需要将已应用于临床的新技术通过智能化手段普及到基层医疗机构。然而,如果技术过于复杂或需要高精尖设备,就很难普及和推广。因此,未来的一个趋势和方向是将诊断仪器、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通过智能化的方式使其适合基层使用。当然,这种适合基层使用并不意味着牺牲技术的科学性,而是要在保留科学性的基础上,使其更加易用和普及。这样,基层医疗机构就能享受到科学、准确的诊疗技术,这与我国政府和党所倡导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理念完全契合。对于肺炎这种急性呼吸道感染,其发病迅速,需要及时判断和处置。因此,优质资源的下沉对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和肺炎患者来说尤为重要,能使他们在发病时得到最恰当的诊疗,从而真正帮助到他们。
我期待未来的智能化技术能为呼吸道感染诊治带来更多的益处。
感谢曹彬教授审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