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张茂教授专访丨专业筑基,创新驱动,聚力打造创伤急救与灾难救援标杆

2025-04-30作者:壹生急诊重症学院资讯
原创

2025年4月25日-27日,第十四届灾难与创伤急救西湖大会在杭州举办。值此盛会,中国医学论坛报特邀大会主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张茂教授进行专访,就会议布局、活动亮点和学科建设等话题展开分享。


张茂1.png

张茂 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求是特聘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急诊学科带头人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副主席

浙江省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会长

浙江省严重烧创伤诊治与紧急救援重点实验室主任

浙江省急危重症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农工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政协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严重创伤救治、心肺脑复苏和紧急医学救援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重点研发等主要项目15项;发表论文310余篇,其包括以第一/通讯作者在Lancet Glob Health、Intensive Care Med、ACS Nano、Br J AnaesthActa Biomater等国际杂志发表论文70篇;主译/主编著作10本;获国家专利2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获“全国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国之名医-青年新锐”、“王正国创伤医学突出贡献奖”等荣誉,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浙江省卫生领军人才



聚焦核心议题

深耕创伤急救与灾难救援的专业版图

作为我国灾难与创伤急救领域的标志性学术盛会,本届会议以“融合创新·智慧急诊”为主题,围绕创伤中心建设、创伤重症救治、紧急医学救援、复苏中心建设、人工智能以及急诊护理等多个专业维度展开。

创伤中心建设是本次大会的主要议题之一。自2018年起,国家卫生健康委便将创伤中心建设列为重点推进项目,省市卫生健康委医疗机构积极落实建设工作。张茂教授强调,创伤中心建设是一个专业技术和医院管理深度融合的综合性难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和实施。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二院”)急诊医学科以严重创伤的综合救治为特色优势,联合兄弟学科和兄弟医院,一直致力于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建设,推动浙江在该领域成为了国内的标杆省份。

紧急医学救援与重大活动保障则是大会的第二大重点专题。张茂教授谈到,当前社会各种原因导致的突发公共事件并不少见,这往往容易产生群体伤亡,极大考验着医疗系统的应急能力。大会将结合国内外最新进展,就从现场救援到院内救治的“全链条”进行深入讨论,并延伸至大型活动的医疗应急保障,通过体系化建设,将突发事件的“危机”转化为公共安全的“契机”,助力我国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谈及大会第三个重要议题——心脏骤停的防治与复苏中心建设,张茂教授认为,我国心脏骤停的发病率高、存活率低,聚焦心脏骤停的预防—他救—专业院前急救—院内救治—康复治疗的全过程,迫切需要更高效地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尽快改善当前状况。大会邀请到国内外的专家,就相关内容展开深入探讨。



创新、科研、人文、建设

四轮驱动构筑急诊医学立体生态

在延续传统学术交流主题和形式的基础上,本届会议还特别设置了多个亮点版块,充分展现了创伤急救与灾难救援领域的前沿创新和学术传承:其一,立足AI革命浪潮,开设“人工智能与创伤/救援”专题版块,邀请权威专家普及人工智能基本知识,解码其在急危重症与创伤救治中的创新实践,通过“AI赋能—临床转化”的协同创新范式增强急救医疗服务的模式和能力。其二,通过设立前沿技术工作坊,为与会者提供创伤、复苏等诊治新技术学习平台,推动前沿技术在灾难与创伤救治中的应用。其三,搭建学术转化"双通道"支持体系,打造“产学研协同生态”,一方面联合《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世界急诊医学杂志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中华创伤杂志》中文版、《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创伤外科杂志》五本领域权威期刊开设投稿绿色通道,通过面对面"专家门诊"式指导,提升投稿者论文质量;另一方面依托浙江省急危重症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设立开放课题,通过大会平台以“征稿—筛选—报告—点评”模式提升急诊队伍临床研究能力,资助创新性研究项目,助力搭建从急诊经验沉淀到科研成果产出的成长阶梯。

另外,大会还特别设立“西湖‘这儿’印象”人文沙龙。张茂教授对此解释到:“西湖是杭州的标志,‘这儿’谐音‘浙二’。”本环节邀请曾求学、进修、规培、工作于浙大二院的医护人员,追叙杏林往事、讲述岗位成长故事,分享个人和区域发展的宝贵经验。

与此同时,“浙江省创伤中心高质量建设”夜间专场令人瞩目,也是大会传统的人气专场。浙江在创伤中心建设方面起步早、进展快,已在全国率先实现创伤中心建设的全覆盖,从高水平的头部医院到基层的县级医院,各级医院协同发力,共同构建了完善的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在此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升救治效率和服务能力,实现从“高质量”到“更优质量”的跨越,成为本次专场讨论的焦点。



“防救智”三位一体

推动灾难与创伤救援体系升级

张茂教授指出,创伤急救与灾难救援领域的发展规划应从宏观管控和创新技术两个维度铺开。在宏观管控方面,预防和应对是两个关键层面,其中预防处于优先地位。预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部门、医疗行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而当灾难或创伤事件发生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同样至关重要。这不仅包括现场人员的自救与互救,还涉及专业院前急救力量的发展、急救技术的进步以及医院内急救组织管理的优化。在此基础上,借助5G、无人机、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的深度应用,可为救援工作提供更强大的支持,进一步提升急救的精准度和效率。

当前,我国创伤与灾难救援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张茂教授深有感触地表示,十四届灾难与创伤急救西湖大会见证了我国在该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差距不断缩小、并跑甚至小部分领跑"的跨越式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甚至国际领先的实践经验和技术优势。当前的发展得益于全国专家的共同探索和地方实践积累,更依托于国家科技实力的整体跃升和产业集聚优势。这种以创新为驱动、以合作为纽带的发展模式,正在引领我国灾难与创伤急救事业迈向更高水平。



多轨并行

为急诊学科高质量发展厚植土壤

作为中国急诊学科的“领跑者”,浙大二院急诊医学科在急诊医学领域一直走在前列,谈及学科发展,张茂教授总结为以下五大要点。

学科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满足国家、社会和人民的需求。20世纪80年代,急诊学科在我国尚在探索阶段,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解决危重急诊患者的救命问题。对此,浙大二院急诊医学科于1987年率先提出了“二线急诊”理论,即将急诊患者分为危重和普通两类,优先保障危重患者的救治,并于同年建立了全国首家急诊ICU,为危重急诊患者的救治探索出全新的路径。随着90年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创伤患者的数量大幅增长,严重创伤、多发性创伤的救治成为重大挑战。面对专科分割救治传统模式的局限性,浙大二院再次引领变革,率先构建了以急诊医学科为主导的多学科协同救治体系,显著提升了院内严重创伤救治水平,并在该方向上形成鲜明的学科特色,更是带动了浙江省创伤救治整体水平的提升。张茂教授反复强调,学科发展必须始终立足于社会需求,牢牢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充分发挥学科的特色优势则是急诊学科发展的第二大要素。急诊患者,尤其是危重患者,往往涉及多个专科的问题,需要整体性、系统性的救治策略。基于此,浙大二院急诊医学科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生命支持+统筹协调"的学科特色优势:一方面通过先进的生命支持技术为患者建立生命保障,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急诊医学科的平台优势,高效整合医院各专科的力量,为患者制定最优化的救治方案。这种诊疗模式不仅体现了急诊医学的整体观和系统思维,更在实践中展现出显著的临床优势,逐步凝聚成学科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推动急诊医学发展的关键驱动力。41年栉风沐雨,浙大二院急诊医学科在多个领域实现创新突破,如超声、ECMO等技术的应用,心脏骤停救治技术创新,以及器械、药物相关研发工作的开展等,均为学科发展注入持续动力。在理论创新方面,张茂教授阐述了学科发展的前瞻性思维,强调不应局限于急诊疾病的诊疗,更应将关口前移至预防阶段,包括高危患者心脏骤停的预防、特殊地理位置人群急症的预防、群体聚集活动的突发事件预防等等,这些都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高度契合。目前重大突发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也是浙大二院急诊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据此,张茂教授进一步提出急诊学科发展的"新三环"理论,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ICU救治"的急诊“三环”理论范畴向前延伸至预防干预,向后拓展至突发公共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现了急诊学科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新方向。在技术创新应用领域,学科自2017年在国内率先开始5G急诊应用探索,从国内首台5G救护车的研发,到国内首个5G复苏单元、5G ICU、5G智能化示范病房的建立,再到通过5G技术构建覆盖省—市—县—乡—村的急救网络,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提高了优质急救医疗资源的公众可及性。2021年,浙大二院打造的全国首条城市无人机送血航线投入常态化运行。团队连续4年在工信部“绽放杯”5G应用大赛上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打造了5G在医疗急救垂直行业应用的典范,被列为央视纪录片《征程》的专题。

张茂教授强调,学科发展必须重视协同合作与人才培养。对内,急诊医学科需要与其他兄弟学科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对外,谋求跨行业创新合作以实现"临床痛点+技术方案"的有效对接。而所有这些工作的开展,最终都依赖于人,只有培养出一支专业过硬、勇于开拓的人才队伍,才能真正持续推动学科的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急诊医疗服务。


编辑: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张艺译

审校: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张茂教授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