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JACC Asia:优于CHA2DS2-VASc!ABC-死亡评分在导管消融术后心房颤动患者的死亡率预测【心血管研究展播】

2024-04-16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原创


成果名称:ABC-死亡评分在导管消融术后心房颤动患者的死亡率预测

发表期刊: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亚洲版》[JACC Asia]

通讯作者:杜昕、马长生

第一作者:王雨锋

主要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推荐理由


导管射频消融改善房颤患者预后,但消融术后部分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仍较高。精确识别消融术后高危房颤患者进行综合管理尤为重要。本研究结果验证了ABC-death评分在消融术后房颤患者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的预测能力,为术后房颤患者的风险分层及个体化管理提供更多依据。



研究解读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与死亡率以及卒中和心衰的发生率增加显著相关。射频消融作为节律控制的重要手段,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以及预后,但对于一些高危患者,术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仍较高,准确识别并规范管理这部分患者尤为重要。


近年来生物标志物被证明与房颤患者临床不良事件显著相关,纳入预测模型可增加传统临床风险评分,如CHA2DS2-VASc评分的预测能力。Hijazi教授结合生物标志物和临床风险因素,建立了ABC-death评分[年龄、生物标志物(NT-proBNP、TnT-hs和GDF-15)、临床病史(既往心衰病史)],并在大型临床试验和观察性研究中验证其预测死亡风险能力优于传统风险评分。


因此,本研究旨在明确上述三种生物标志物与房颤患者术后死亡事件的相关性,并通过与CHA2DS2-VASc对比,验证ABC-death评分在该人群中对死亡事件的预测能力。


研究纳入射频消融术后房颤患者,排除了瓣膜性房颤、近三个月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患者,最后共计4240例房颤患者满足入排标准,4218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根据ABC-death评分分层,低、中、高危患者(<2%,2%~5%,>5%)分别有3606,489和123例,其全因死亡事件率分别为0.43%,1.62%和3.16%/人年,心源性死亡事件率分别为0.12%,0.86%和2.23%/人年。KM曲线表明死亡风险分层级别越高,全因死亡及心源性死亡的累积事件发生率越高。


在校正了多个临床因素后,TnT-hs,NT-proBNP和GDF-15全因死亡(HR=1.14,95%CI:1.02~1.28,P=0.022; HR=1.15,95%CI:1.03~1.29,P=0.012;HR=1.60,95%CI:1.21~2.11,P<0.001)及心源性死亡(HR=1.27, 95%CI :1.12~1.44,P<0.001; HR=1.25,95%CI:1.05~1.49, P=0.014; HR=1.67, 95%CI:1.08~2.58,P=0.022)风险显著增加独立相关


ABC-death评分与CHA2DS2-VASc评分相比在预测全因死亡及心源性死亡风险有更好的区分度(C指数 0.73 vs. 0.63,P<0.001;0.83 vs. 0.71, P=0.007)、正向的重分类净获益(15.8%, 95%CI:0.9%~30.7%,P=0.037;36.8%,95%CI :15.8%~57.8%,P<0.001)以及综合判别指数(0.5%, 95%CI:0.03%~0.9%,P=0.036; 1.1%,95%CI:0.2%~1.9%, P=0.016)。决策曲线分析表明,ABC-death评分相比CHA2DS2-VASc评分,在不增加假阳性率的前提下可识别更多全因死亡事件和心源性死亡事件。


通过对比ABC-death评分预测的死亡风险和实际观察的年化事件率,可见ABC-death评分高估了全因死亡和心源性死亡风险,尤其在高死亡风险人群中。


该文章“The ABC-Death Score for Mortality Prediction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Undergoing Catheter Ablation”于2023年10月发表在《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亚洲版杂志。



专家点评


蒋超副教授:

随着消融技术的进步和对心房颤动病理生理学的了解,心房颤动(房颤)的导管消融术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地开展起来。导管消融术具备很高的手术成功率和窦性心律维持率,尤其是对阵发性房颤而言。既往研究表明,导管消融不仅能改善心律,还能降低死亡率。


CASTLE-AF试验表明,导管消融可降低全因死亡率和心衰住院率,同时减轻房颤负担并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CABANA试验是导管消融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房颤动的最大随机试验,该试验显示,在死亡、致残性中风、严重出血和心脏骤停等主要复合终点方面没有显著差异。CABANA试验的另一项子分析表明,65岁以下人群的消融治疗相对获益最大,65岁至75岁人群的获益减少,更重要的是,消融治疗对75岁以上人群可能有害。


即使消融减轻了房颤的负担和心血管事件,部分患者在消融术后仍会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在临床实践中,房颤消融术后患者不断增加,因此,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需要密切随访和额外治疗的心血管事件高危患者进行分层非常重要。然而,关于预测房颤消融术后死亡或心血管事件风险的风险分层评分数据却很少。


本研究结果指出,消融前基于生物标志物的ABC死亡评分可能是区分接受房颤消融术的高死亡风险房颤患者的更好选择,尤其是在心源性死亡风险方面。ABC死亡评分由年龄、心衰和3个生物标志物组成,包括NT-proBNP,TnT-hs以及GDF-15。该评分最初由Hijazi等人创立,用于预测抗凝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死亡风险。与最初的研究相比,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ABC死亡评分在房颤消融患者中的实用性。


研究发现,房颤消融术前TnT-hs、NT-proBNP和GDF-15水平的升高与全因死亡和心源性死亡风险的增加独立相关。尽管基于生物标志物的ABC-death评分高估了观察到的死亡事件发生率,其在区分和正确重新分类死亡风险方面优于CHA2DS2-VASc评分,尤其是在心源性死亡方面。


随着全球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接受房颤导管消融术的老年患者人数将会增加,患有心力衰竭或多种合并症的患者人数也会增加。在临床实践中,ABC-death评分有望用于对死亡风险较高的患者进行分层,但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验证其有效性。房颤患者综合管理,需要考虑的不仅仅节律控制的结果,还要注重死亡风险和心血管预后的评估。



作者介绍


图片8.png
通讯作者

杜昕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安贞医院心衰中心执行副主任,北京市心血管疾病防治办公室副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心脏病学系系务委员会委员。

兼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临床研究学组副组长,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北京心联乔治心脏健康研究所所长、汝阳农村健康研究所所长。任Circulation杂志、PACE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等多种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

承担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计划、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1项 、首都发展基金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三五”国家重点攻关计划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300余篇。


图片3.png
通讯作者

马长生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现任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心血管疾病防治办公室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心脏病学系主任。 

兼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卫健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培训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介入医学工程分会主任委员,Circulation副主编,PACE主编,Europace、JICE、Circulation AE、CMJ等国内外30余种学术期刊编委,北京市科委心血管领域“领衔专家”。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为“卫健委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北京学者”、“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北京市高层次卫生技术领军人才”、“推动北京创造的科技人物”,获“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

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十一五”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十三五”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900余篇(其中SCI收录243篇),主编《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图谱》《介入心脏病学》等学术专著多部,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图片1.png
点评专家
蒋超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具有扎实的心血管临床诊疗功底。目前师从我国心律失常领军专家马长生、董建增教授,擅长各类心律失常疾病的药物及导管消融治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等项目,参与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临床研究项目。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在CirculationHypertension等心血管权威期刊发表论著多篇,成果被国内外指南所引用,入选北京市“青苗”人才项目。


图片4.png
第一作者

王雨锋

医学博士,住院医师,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现就职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一直从事心律失常、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诊疗工作,擅长心律失常疾病的介入治疗及围术期管理。

负责及开展心房颤动与生物标志物相关的多项研究,参与国内外多项房颤治疗与管理相关临床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重大专项研究、首都发展基金在内的多项课题研究项目。发表SCI及核心期刊数篇。




团队介绍


安贞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各类心律失常门诊量和手术量在全国一直名列前茅,引领着我国心律失常临床研究和治疗器械研发领域的发展。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技术过硬、在临床和科研等方面各有突出优势的、可持续发展的旗舰团队。目前包括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4名,万人计划人才1名,中青年研究人员30余位,其中1人获卫健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获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人获“北京市卫生系统领军人才”、3人获“北京市卫生系统学科骨干”,3人获“北京市科技新星”。业务专长覆盖了心律失常基础研究、转化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临床实效研究和治疗器械研发等各个方面,并于2013年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