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
点我一键到达清单列表
肺表面活性物质(PS)是一种混合物,以磷脂和特异性蛋白为主组成,内衬于肺泡表面并降低肺泡表面张力。这一作用使得肺泡在呼气末保持扩张而不致塌陷,并且在整个呼吸周期维持充分气体交换。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是PS缺乏所致,国内外专家共识及指南均提出外源性PS治疗NRDS效果显著,可以提高新生儿存活率,同时最大程度减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病率。
因PS缺乏或不足发生RDS的早产儿,应给予PS治疗。
早期治疗性应用PS是RDS的标准治疗策略。建议RDS患儿早期使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 nCPAP),若nCPAP压力≥6 cm H2O,FiO2>30%,建议早期治疗性使用PS。
出生后即需要气管插管以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的患儿可以在产房内使用PS。
若新生儿生后出现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需要及时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同时行胸片和(或)肺部超声检查,若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RDS)表现,应该立即予PS治疗。
其他原因如新生儿严重窒息、重症感染性肺炎等导致的继发性PS缺乏,也可以使用PS治疗。
PS 蛋白缺陷为PS蛋白B或C基因缺陷,导致PS功能障碍,发生新生儿RDS,使用PS治疗有一定疗效,但维持时间较短。
目前国际上有10多种PS药物,大致可分为天然型(或称为动物来源型)PS和人工合成的PS,根据各项研究及指南显示,天然的PS制剂效果更明显。
每种PS药品各自有推荐剂量,各不相同,目前国内使用的2种PS推荐的剂量范围分别为牛肺PS每次75~100 mg/kg和猪肺PS每次100~200 mg/kg。对于重症患儿建议使用较大剂量。
使用PS后应依据临床表现、氧合情况以及肺部影像学结果对病情进行再次评估,若结果表明RDS病变仍较严重或改善后又加重,可再次使用PS,间隔时间一般6~12h。少数情况会给予第3次。
若使用PS次数达4次左右病情仍未改善,应评估病情排除其他影响因素,若继续使用PS,疗效并不明显。
PS有2种剂型,干粉剂须冷冻保存,使用前加注射用水摇匀;混悬剂冷藏保存,使用前轻轻摇匀,勿振摇。如将药瓶置于37℃预热数分钟,有利于PS磷脂更好地均匀分散。给药前应清理呼吸道。目前PS给药方法主要3种。
经气管插管注入
是PS的传统给药方法。给药用的导管需确保药液能到达气管插管末端,应比气管导管短1cm,取仰卧位给药,不需要多个体位,PS可以均匀分布两肺。若采用带侧孔的气管插管接口,可经过气管插管侧孔给药,不需要临时断开机械通气,可避免在呼气相PS液体反流。对使用无创通气患儿,使用PS后拔除气管插管,继续使用无创通气。
微创给药
国内外共识指南均推荐对使用无创通气的早产儿RDS,尤其是对出生胎龄 25~32周的患儿可采用微创表面活性剂给药(LISA)。操作者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可通过直接喉镜或可视喉镜将给药的细导管放入气道。
雾化给药
雾化吸入PS可行,但药物在鼻腔及上呼吸道损失较多,优化装置才可能有效提高药物利用率。目前雾化给予PS治疗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严防并发症
PS 治疗后需密切关注可能发生过度通气、高氧血症、气漏和肺出血等风险。
密切监护病情变化
观察临床表现、血气分析和呼吸力学变化,随访床旁胸片和(或)肺部超声,反复评估PS疗效和病情变化。
PS 药物适应证为PS缺乏所致的新生儿RDS,但不同病因所致RDS的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使用PS治疗也有很多差异。临床上应用PS时应谨慎评估,对于出生体重较小的早产儿和重症患儿应该给予综合支持治疗,PS治疗仅是其中之一。
来源 知呼小报 作者 复旦儿科RT团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