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10月17-19日,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以下简称“中国医促会”)临床微生物学分会和北京药盾公益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七届华夏临床微生物学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京港感染论坛”在上海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数智化赋能感染病诊疗与研究”。本次会议汇集了来自全国的知名专家、学者和临床医生,共同交流和分享他们在感染病诊疗与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和实践经验。论坛将搭建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数智化技术在感染病领域的广泛应用。中国医学论坛报有幸采访到了大会主席王辉教授。
论坛报:本次会议设置了不同主题的分会场,请问微生物相关的分会场将围绕着哪些热点和一线技术进行深入讨论?大会有哪些议程旨在推动诊治方法的创新和改进?
王辉教授:本次微生物相关分论坛涵盖了丰富的内容。一方面,我们关注到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推出,以及这些新技术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例如,TNGS的本地自动化以及新型药敏检测系统的出现都是值得关注的热点。另一方面,我们也关注到了临床一线的工作,包括血培养调研项目和质量提升项目等,这些项目对于临床工作的规范化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既服务于当前,也着眼于未来。
在科学研究层面,我们探讨了基础研究领域的多个方面,如病原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微生物组学和呼吸道组学的研究,以及这些技术本身对未来检验领域的潜在影响。这些研究对于推动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我们还保留了一些传统栏目,如临床大查房和影像大观园等。这些栏目旨在激发我们对工作的热情,通过临床病例的思考和学习,我们可以汲取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更好地培养医生。这样的栏目有助于增强医生对病原检测的认识和意识,在未来的传染病大流行中,能够在早期诊断、监测以及防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引领临床微生物学科的发展。
论坛报:本次大会的会议主题是“数智化赋能感染病诊疗与研究”,您于9月在 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发表了《通过机器学习整合呼吸道微生物组和宿主免疫应答以诊断呼吸道感染》的研究,您认为人工智能在微生物诊断等方面有哪些发展前景?
王辉教授:人工智能已广泛渗透至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无人机技术等,其在临床医学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包括在影像学中的智能化识别、形态学检测检验等方面的进展。
在未来的临床微生物诊断中,人工智能的识别技术将能够显著弥补人力上的不足,成为该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但其应用远不止于此,还涉及更底层的智慧化、智能化系统建设,包括机器学习、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学习等。这些技术在模型的建立、预测预警以及传染病预警等方面都将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在本次论坛的分论坛中,我们也探讨了人工智能在药物靶标设计、虚拟模拟设计等方面的应用。同时,在19日的会议中,还有更多专家就传染病诊断管理方面,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方法规范整个诊断技术方法体系的建设进行深入探讨,这些都将为人工智能在感染病诊疗与研究领域的应用开辟更广阔的前景。
论坛报:作为大会主席 ,您对于本次大会最大的期望是什么?
期望未来能紧扣本次会议的主题,在不同层面上,特别是在基层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能力建设方面,实现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能力的全面提升。
与此同时,还需加强各方面的基础研究以及转化研究。唯有如此,这些研究成果才能真正转化为可应用于临床实践及实验室系统的技术。我坚信,在未来,这些新技术、新产品以及创新思维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建设的整体变革。
感谢王辉教授审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