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或许你总觉得“中风”离自己很远,是只缠上老年人的“老年病”;或许你听说有人突然口角歪斜、说不出话,却没意识到这是生命发出的紧急求救信号。
事实上,当大脑的“生命通道”突然堵塞或爆裂,原本鲜活的脑细胞会在短时间内快速枯萎,一场可能导致瘫痪、失语甚至死亡的危机将在不经意间降临。它不是遥远的“别人的事”,而是悄悄潜伏在我们身边、威胁着每个人与家人健康”。值得庆幸的是,大部分卒中可以通过提前预防、及时识别来规避。
请查收这份能守护你和家人的“防中风指南”
卒中,俗称“中风”,是大脑血管突然阻塞或破裂导致的急性疾病,是中国居民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卒中发生时,大脑血液供应中断,脑细胞因缺氧而迅速死亡。
“时间就是大脑”:每延误1分钟,就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所以,及时识别和救治至关重要。
卒中源于脑血管突发故障,大脑好比需要持续浇灌的“庄稼地”,脑血管则是输送水源的“管道”,卒中就是这套供水系统发生的严重故障。
这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卒中的85%。输水管道内的水垢、淤泥(即血凝块或动脉斑块)脱落,随水流前进,最终卡在狭窄处造成彻底堵塞。
下游的“庄稼地”(脑组织)因此断水,娇嫩的“秧苗”(脑细胞)在断氧断粮数分钟后便会开始枯萎、死亡。
这种类型虽较少见,但更为凶险。因管道老化、脆弱或内部水压过高(如高血压),导致某处突然“爆裂”漏水,破裂处后方区域断水,“秧苗”枯死;同时涌出的“水流”(血液)淹没周围庄稼,形成“水洼”(血肿),直接压迫和破坏邻近的“秧苗”与土地结构。
此种情况症状与缺血性卒中几乎相同,但堵塞是暂时的,血流可自行恢复,症状通常在短时间内完全消失。然而,这绝非小事,而是一次明确的预警信号,提示脑血管已存在严重问题,未来发生永久性卒中的风险极高,必须立即就医干预。
年龄: 随着年龄增长,血管会自然老化,卒中风险也随之增加,尤其是在45岁以后。
遗传因素: 如果有卒中家族史,个人的患病风险也会相应增高。
高血压: 73%的卒中与高血压相关,是首要危险因素。
高血糖 (糖尿病): 糖尿病是卒中的另一个主要推手,可使卒中风险增加2~4倍。
高血脂: 血脂异常,特别是“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过高,这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关键环节。
心脏病:特别是心房颤动,容易导致心房内的血液淤积形成血栓。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吸烟、过量饮酒、缺乏运动、不合理膳食和肥胖。
为了帮助您更直观地评估自己的风险,请对照下表进行自查。这是基于“8+2”风险评估模型整理的清单。
评估结果解读
高危: 具有3项及以上危险因素;或有过卒中或TIA病史。建议立即向专科医师咨询预防方案。
中危: 具有少于3项危险因素,但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中的任意1项。建议定期随访,并针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
低危: 具有少于3项危险因素,且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等慢性病。
“1”看1张脸:请对方“笑一笑”。观察他的脸部是否对称,有没有出现一侧口角歪斜的情况。
“2”查2只胳膊:请对方“将双臂平举”。观察他的一只胳膊是否会无力地下垂。
“0”(聆) 听语言:请对方说一句简单的话。听听他的言语是否清晰、表达是否困难。
只要出现上述三项症状中的任何一项,都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切勿自行驾车送医,救护车可直达卒中中心。准确记录症状出现时间,关乎溶栓治疗决策。
视力问题:突然出现单眼或双眼视物模糊、发黑,或者视物重影。
行走困难:突然走路不稳、跌跌撞撞,或者感到头晕、失去平衡和协调能力。
剧烈头痛:突然出现前所未有的剧烈头痛,可能伴有呕吐、意识改变。
感觉异常:突然出现身体一侧的面部、手臂或腿部麻木。
1. 合理膳食
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
多采用蒸、煮、炖以及凉拌等低油烹饪方式。
多蔬果、多全谷。
2. 适量运动
每周≥5天,每次≥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快走(如12分钟走完1公里)、慢跑、游泳、骑自行车和太极拳等都是很好的选择。
3. 戒烟限酒
戒烟:能显著降低卒中风险。
限酒:男性酒精摄入≤25~30克/日,女性减半。
4. 心理平衡
保持情绪稳定,充足睡眠。
对于已经诊断出“三高”、房颤等慢性病的患者,仅靠改善生活方式是不够的,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建立起第二道更为坚固的防线。
控制血压:高血压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压,并严格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
管理血糖: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并结合饮食控制、规律运动和药物治疗。
调节血脂:如果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后血脂仍不达标,应遵医嘱服用降脂药物。
定期体检:坚持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践行健康生活方式,管理血压、血糖、血脂,牢记“中风120”口诀,疑似发作立即拨打120。愿您与家人筑起健康防线,远离卒中威胁,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
作者: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神经内科 冯一苇
通讯员:甄晓洲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