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收官篇!2025ASTRO放射物理及放射生物学研究进展荟萃

2025-11-15作者:论坛报晶资讯
原创

2.35比1.jpg

2025年9月27日至10月1日,第67届ASTRO(American Society for Radiation Oncology)年会在美国旧金山召开。ASTRO年会是全球放射肿瘤治疗学领域最重要的会议之一,全面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今年年会的主题是:重新认识放射医学,探索新适应证(Rediscovering Radiation Medicine and Exploring New Indications)。


针对大会的海量学术内容,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维虎教授团队开辟【“放”眼看前沿之第十六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ASTRO会后会系列报道】专题,从中筛选部分最新的高质量研究并加以提炼总结,便于大家及时掌握放疗领域最新进展,以更好指导临床实践。


本篇为专栏第五篇:放射物理及放射生物学研究进展,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吴昊教授、滕花景教授带队领学。


目录

1.质子治疗临床获益

2.空间分割放疗技术(Spatially Fractionated Radiation Therapy,SFRT)临床效果

3.巨噬细胞中cGAS–STING依赖性CCL20招募的产IL-17型γδ T细胞驱动放射抵抗

4.树突状细胞中乳酸诱导的DNMT1乳酰化通过表观遗传沉默STAT1抑制抗原呈递并驱动放射抵抗肿瘤的免疫逃逸


01


主题词1:

质子治疗临床获益


关于质子治疗的真实临床获益与优势适应证,一直是放疗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这里,我们精选了4篇ASTRO研究摘要,从不同视角来剖析这一问题。


TORPEDO研究初步结果:质子调强治疗(IMPT)并未显著优于光子调强治疗(IMRT)


TORPEDO是一项来自英国的Ⅲ期随机对照试验,该研究比较了IMPT与IMRT在局部晚期口咽癌患者中的效果,共纳入了205例患者,其中IMPT组136例、IMRT组69例。在今年的ASTRO会议上,该研究组报告了初步研究结果:在主要研究终点上,IMPT在降低长期胃造瘘依赖、严重体重减轻方面,并未显示出优于IMRT的效果。在患者报告的生活质量评分(如唾液、味觉、咀嚼、吞咽等)和吞咽功能方面,两组也没有显著差异。此外,两组的肿瘤局部控制率和总生存率在短期内高度相似。该研究的初步结论提示,对于口咽癌,IMPT并不能作为高质量IMRT的必需替代方案。


鼻咽癌:质子有改善口干潜力,但生存率无差异


相较TORPEDO研究,编号244的一项II期随机研究则带来了一些积极信号。该研究比较了“IMRT+碳离子放疗”与“IMPT+碳离子放疗”两种混合治疗方案,两组均纳入了68例患者,结果显示,两组的3年总生存率(OS:100%对98.5%,p=0.99)和无进展生存率(PFS:90.8%对95%, p=0.64)都非常高,同时,IMPT组在放疗后6个月出现2级以上口干症的比例有降低趋势(16%对27%)但并没有显著差异(p=0.13)。该研究表明,IMPT在保护唾液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可能具备潜力,尽管在本研究中并未达到显著差异。


口腔黏膜炎:质子也未能“幸免”


另一项编号2744的双盲研究关注了一个头颈部肿瘤常见的副作用——口腔黏膜炎。一般认为,IMPT相较IMRT更能显著降低口腔的平均照射剂量,然而,在这项由多位医生对患者口腔照片进行盲法评估的研究中,IMPT并未能显著降低严重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或严重程度(p>0.05)。这意味着,尽管质子治疗降低了剂量,在当前标准放化疗方案下,口腔黏膜炎的发生可能难以完全避免。


质子弧形治疗(Proton Arc Therapy):技术革新带来新希望


在一片“阴性”结果中,编号2217的关于质子弧形治疗(PAT)的剂量学研究带来了亮色。该研究比较了PAT与传统IMPT在食管癌治疗中的计划质量。结果显示,PAT在剂量学上完胜IMPT:它拥有更优的靶区适形度和更低的危及器官剂量。这预示着PAT是质子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有望进一步减少放疗对正常组织的长期损伤,改善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和治疗安全窗。


作为放疗从业者,我们应该认识到质子治疗的价值不在于取代常规光子放疗,而在于通过精准的患者选择和技术迭代,在最适合的战场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临床医生和患者而言,理性看待、循证选择,才是关键。



参考研究

[LBA 02] Primary results for the phase III trial of Toxicity Reduction using Proton Beam Therapy for Oropharyngeal Cancer (TORPEdO; CRUK/18/010)


[No.244] Proton vs. Photon for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Toxicity and Survival in a Phase 2 Randomized Study


[No.2744] A Double-Blinded Analysis of Anterior Oral Mucositis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Oropharyngeal Cancer Treated with IMPT vs. IMRT


[No.2217] Advancing Proton Therapy: Dosimetric Superiority of Proton Arc Therapy over IMPT in Esophageal Cancer Treatment


02


主题词2:

空间分割放疗技术(Spatially Fractionated Radiation Therapy,SFRT)临床效果


SFRT是近年来放疗领域的研究热点,对于常规手段难以处理的大体积肿瘤,治疗选择有限且预后不佳,在今年ASTRO会议上,两项SFRT早期临床研究为治疗这类棘手肿瘤带来积极信号。


编号277的研究报道了采用SFRT治疗大体积、晚期肿瘤的早期临床结果。该研究团队采用了一种SFRT联合SBRT的治疗方案,首次治疗行单次15 Gy的SFRT,在2-3天后,行隔天一次的SBRT治疗(30~35 Gy/5 fx)。该研究共纳入11例患者,平均肿瘤体积为354.4 cc,最大体积达871.2 cc。在3~9个月的短期随访中(中位随访3个月),1例患者失访,5例患者实现了肿瘤局部控制,7例患者临床疼痛缓解,且未出现2级及以上毒性反应。


另一项编号3564的研究也报道了采用SFRT治疗大体积肿瘤的小样本临床研究结果。该研究纳入了19例不可切除、大体积肿瘤的晚期姑息性治疗患者,肿瘤直径大于7 cm、中位直径13.5 cm,中位体积为496 cc,所有患者接受单次15~18 Gy的SFRT治疗,其中17例患者后续接受了常规放疗(17.6~64.8 Gy),6例后续接受了系统抗肿瘤治疗。在0.6~12.3个月的短期随访中(中位随访3.1个月),12例患者死亡,中位PFS期为2.5个月,中位OS期为3.8个月,而7例存活患者的随访期为1.6~12.4个月(中位随访4.0个月)。在随访期内,肿瘤客观缓解率(CR+PR)高达58.8%,不仅如此,肿瘤缓解速度也很快,中位起效时间仅为25天,且未出现治疗相关死亡或3级以上毒性反应。


这两项早期研究共同指向一个结论:对于常规治疗棘手的巨大晚期肿瘤,SFRT技术,无论是单独作为姑息手段,还是与SBRT联合使用,都展现出快速起效、安全性佳的特点。当然,这两项研究都属于小样本的早期研究,尚需要更长时间的随访和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来验证其长期疗效并优化治疗方案。



参考研究

[No.277] Feasibility, Safety and Patient Reported Early Clinical Outcomes of Spatially Fractionated Radiotherapy of Unresectable Bulky Tumors Followed by SBRT Delivery


[No.3564] Early Clinical Results of Spatially Fractionated Radiation Therapy (SFRT) with GRID in the Treatment of Bulky/ Advanced Tumors


03


研究标题:

巨噬细胞中cGAS–STING依赖性CCL20招募的产IL-17型γδ T细胞驱动放射抵抗

摘要号:135



研究详情


研究目的:免疫抑制性的肿瘤微环境(TME)是导致放射抵抗的关键因素之一。与αβ T细胞不同,γδ T细胞通过非MHC限制性方式识别抗原,在免疫调节和抗肿瘤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此研究旨在阐明γδ T细胞对放疗敏感性的调控效应及其机制。


研究方法:对C57BL/6小鼠LLC肺癌和B16-F10黑色素瘤移植瘤模型给予10 Gy放疗,评估TME中γδ T细胞的浸润情况及细胞因子谱。使用TCR δ链敲除小鼠(TCR δ⁻/⁻)研究γδ T细胞在放射敏感性中的作用。通过单细胞RNA测序分析放疗后各细胞亚群的变化。利用中和抗体评估关键亚群和细胞因子的功能,并通过体外实验探究相关机制。


研究结果:高剂量(10 Gy)放疗后96小时,TME中γδ T细胞的浸润比例显著升高。清除γδ T细胞可显著增强皮下肿瘤的放射敏感性。单细胞RNA测序显示,放疗后TME中的γδ T细胞群体主要表达Zbhb16、IL23r和IL17a,是TME中IL-17A的主要来源。功能上,γδ T细胞促进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MDSCs)的募集,抑制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激活,促进放射抵抗。机制方面,放疗后肿瘤细胞释放的含双链DNA的微粒可通过cGAS–STING/NF-κB通路上调巨噬细胞中CCL20的表达,募集γδ T细胞。


研究结论:放疗诱导的肿瘤细胞来源微粒可激活巨噬细胞中的cGAS-STING/NF-κB通路,促进趋化因子CCL20的分泌和γδ T细胞的募集。这些γδ T细胞通过产生IL-17A募集MDSCs和抑制T细胞激活,驱动放射抵抗。清除γδ T细胞或中和IL-17A可增强肿瘤的放射敏感性。



一句话点评:

该文基于小鼠模型研究了γδ T细胞对肿瘤放射治疗敏感性的影响。产生IL-17的γδ T细胞有望成为降低放疗抵抗的潜在干预靶点,但仍需要更多的临床前验证和安全性评估。


04


研究标题:

树突状细胞中乳酸诱导的DNMT1乳酰化通过表观遗传沉默STAT1抑制抗原呈递并驱动放射抵抗肿瘤的免疫逃逸

摘要号:317



研究详情


研究目的:实体瘤的放射抵抗常导致肿瘤的免疫逃逸和转移,肿瘤微环境中乳酸的积聚是其关键特征。此研究探索了放射抵抗肿瘤产生的乳酸如何通过表观遗传机制沉默树突状细胞(DC)的功能,从而促进放射抵抗肿瘤的免疫逃逸。


研究方法:研究者在免疫功能正常小鼠模型中进行体内筛选,建立放射抵抗肿瘤细胞系。体外利用乳酸或放射抵抗细胞上清处理DC,结合乳酰化组学、RNA测序及DNA甲基化分析,探索分子机制。采用DC和T细胞共培养实验评估抗原呈递功能,并利用DNMT1定点突变(K1247R)及DNMT1抑制剂(5-氮杂胞苷)验证关键通路。


研究结果:放射抵抗肿瘤表现出MHC-I+ DCs减少和CD8+ T细胞功能受损,并伴随LDHA驱动的乳酸分泌增加。体外实验中,经条件培养基或乳酸处理的DCs,STAT1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水平提高,STAT1转录被抑制,DCs表现出抗原呈递功能缺陷,OT-1 T细胞增殖受抑制,干扰素-γ和颗粒酶B分泌减少。乳酰化修饰组学分析鉴定出DNMT1是乳酰化修饰的关键靶标,K1247位点乳酰化修饰增强了DNMT1的甲基转移酶活性。DNMT1 K1247R突变可逆转STAT1的沉默并恢复MHC-I的表达。在体内实验中,5-氮杂胞苷处理可恢复MHC-I+ DCs,增强CD8+ T细胞功能,抑制放射抵抗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研究结论:放射抵抗肿瘤来源的乳酸诱导DCs中DNMT1发生K1247位点乳酰化修饰,表观遗传沉默STAT1,抑制MHC-I依赖的抗原呈递,削弱CD8+ T细胞的免疫功能,促进放射抵抗肿瘤的免疫逃逸。



一句话点评:

此研究从乳酸代谢-DNMT1乳酰化-表观遗传调控的角度阐释了放射抵抗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为克服放射抵抗、恢复抗肿瘤免疫提供了新的思路。


领衔专家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吴昊 滕花景

校译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杜乙 隋鑫

翻译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杜乙 梁悦婷 姜邵然

通讯员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滕悦


领衔专家






 王维虎 教授

博士、博士后导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放疗科主任 

主编《中国原发性肝细胞癌放射治疗指南》

主编《消化、头颈、胸部肿瘤放疗规范和靶区定义》系列丛书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  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肝癌放疗学组  组长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  全国委员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肝癌放疗学组  副组长
北京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  候任主任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放射治疗专科医师(技师)分会  副会长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消化道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获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在《癌细胞》(Cancer Cell)、《美国医学会·外科学》(JAMA Surgery)、《肝病学》(Hepatology)等发表论文100余篇



团队介绍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肿瘤的规范化诊治,个体化放疗及多学科综合治疗等。科室以“团结创新,至仁至精”为科训,通过具体项目带领全科进步,借助规范提升临床和科研水平,并努力实现肿瘤领域引领和示范作用。团队年收治新患者约5000例,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50余项,在研各类课题24项,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外科学》(JAMA Surgery)、《柳叶刀·肿瘤学》(Lancet Oncol)、《柳叶刀·呼吸医学》(Lancet Respir Med)、《肝病学》(Hepatology)、《国际放射肿瘤学·生物学·物理学杂志》(IJROBP)、《放射治疗学及肿瘤学》(Radiother Oncol)等期刊上发表科学论文多篇,并主编了《恶性肿瘤放疗规范和靶区定义》系列丛书。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