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精准转化医学分会场1专场报道丨2024CGOG 现场聚焦

2024-06-15作者:论坛报雨彤资讯
非原创


精准转化医学分会场1专场报道

2024年6月14日,第14届北京大学消化肿瘤论坛暨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年会(CGOG)第4日日程在北京线下召开。本场大会以“创新、共赢、卓越”为主题,邀请了各学术领域专家出席现场会议,同时大会开放现场直播,实时播送现场盛况,线上观看人次12.4万。


主席致辞


大会伊始,大会主席沈琳教授钦伦秀教授分别致辞。首先沈琳教授代表主办方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同道表示感谢。沈琳教授表示日渐增长的临床需求推动了临床医生和科学家的交流,基础研究的发展也推动了肿瘤精准治疗的巨大进步,寄语大家能够借此平台加强交流协作,针对临床科学问题畅所欲言,取得更多成果。


随后,钦伦秀教授发表致辞,热烈欢迎各位专家同道出席本次盛会,也赞赏大家在转化医学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最后希望大家珍惜本次大会搭建的桥梁,积极交流学习,促进行业共同发展,也预祝本次大会圆满完成。


学术报告


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锦飞教授的主持下,会议开始了第一环节的精彩报告。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朱波教授基于肿瘤微环境异质性的精准免疫治疗为主题,提出了制约肿瘤精准免疫治疗发展的临床瓶颈,并且从机体自身和肿瘤局部的角度全面解读了免疫治疗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强调肿瘤作为系统性疾病,需要从更加全面的视角实现对肿瘤的精准治疗,革新现有的治疗方式。

清华大学医学院胡小玉教授围绕“肿瘤免疫代谢和转化医学”进行了汇报,并以肠道黏膜免疫的角度来启发肿瘤免疫治疗的相关思考。胡小玉教授发现肥大细胞可以通过亚细胞结构进行细胞间互作和传递信息,从而触发Ⅱ型免疫应答,同时提示肥大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也占据一定比例,并且发挥着调节免疫微环境的关键作用,希望未来能从肥大细胞及肠道黏膜免疫视角,更好地推动肿瘤免疫疗法和精准治疗的发展。


第一环节的专家讨论部分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鲁智豪教授主持。此次讨论嘉宾有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邓觅教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高利增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艳教授、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许杰教授

讨论环节中,几位教授围绕炎症、衰老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通过胸腺种植来提高机体免疫力和补充CD8+T细胞的可能性、肿瘤内微生物、器官转移特异性与免疫治疗方案的选择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翠华教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高静教授的主持下,会议开始了第二环节的精彩报告。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高强教授以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和免疫治疗抵抗为主题做了报告分享。高强教授展示了中性粒细胞的来源与发育进程,提出靶向中性粒细胞富集的肿瘤炎性微环境可以增强抗肿瘤疗效。最后提出中性粒细胞具有多样性及可塑性,特定中性粒细胞亚群氨基酸代谢高度活化,未来有可能通过饮食调控微环境中性粒细胞的免疫代谢特征,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北京大学云南白药国际医学研究中心薛瑞栋教授以时空精度解析肿瘤克隆演化与微环境为主题进行了详细的汇报。重点基于全面的基因组测序和免疫分型等方面探索免疫治疗敏感人群的特征,期望以此加深对肿瘤发生发展机制和产生治疗敏感或耐药性的理解。同时薛瑞栋教授提出对中性粒细胞分型和巨噬细胞亚型的探索对理解肿瘤微环境调控机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可转化为肿瘤患者免疫治疗应答的标志物和潜在靶点,实现对肿瘤的精准诊疗。


此环节的讨论嘉宾有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常乘教授、国家纳米中心季天骄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嫣教授、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郑春红教授。几位嘉宾就肝癌诊疗以及细胞疗法中性粒细胞的前景、肝癌多组学中肿瘤异质性及演化进程、中性粒细胞穿越肿瘤屏障的机制、纳米药物能否靶向中性粒细胞以及肿瘤内中性粒细胞的来源和分化等问题展开探讨。


第三环节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彭智教授清华大学药学院胡泽平教授共同主持下,会议开始了最后环节的精彩报告。


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王存教授围绕肝癌治疗新策略的探索展开汇报。介绍了进展期肝癌的治疗现状及筛选提高治疗肝癌药物效果的方法,提出one-two punch的肝癌治疗新理念。最后,王存教授对肝癌的治疗策略及转化医学研究思路进行总结,启迪未来对肝癌治疗新策略的开发和探索。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章程教授以肿瘤临床前研究平台的建设及应用为主题进行了精彩汇报。章程教授从我国消化道肿瘤防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出发,强调建立系统性的研究平台及转化体系的必要性。章程教授同时也汇报了基于该研究平台开展的多个新药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明确未来仍需要立足于临床问题,加速新靶点-新药向临床研究转化的目标。最后章程教授阐述了中国肿瘤诊治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期待未来通过多方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医学转化的研究进程。



讨论环节部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陈杨教授、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韩传辉教授、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刘昭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马学磊教授基于HBV的感染是否影响筛选肝癌药物的疗效、如何辨析看待中性粒细胞作为载体治疗肿瘤的前景、通过重塑肿瘤微环境来探索肝癌治疗的新策略和氨基酸代谢与免疫治疗疗效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充分讨论与展望。


会议总结


最后,钦伦秀教授对本场会议进行了简单总结:各位专家在本场会议中基于各领域前沿进展问题探讨未来的肿瘤精准治疗的发展方向,会议讨论十分热烈,令人受益匪浅,进一步提出要加强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交流协作,期待未来能够取得更有价值的突破。


通讯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禚娜 王丰源 焦曦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