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10月16—19日,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GW-ICC/AHS.25)在首都北京盛大召开。在10月17日举办的“中国心血管最新临床研究盘点”专场以临床需求为核心导向,集中呈现我国原创与主导的大型随机试验及真实世界研究成果,内容覆盖介入策略优化、心外科术式改良、血压管理新标准、房颤消融技术创新与基层慢病数字化干预等前沿主题,为全球心血管病防治提供中国方案。
本专场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岩教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张毅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候静波教授共同主持。
张岩教授、张毅教授、候静波教授主持本环节
研究1 :王建安院士讲FLAVOUR Ⅱ研究 | 第36届长城会盘点十大心血管原创研究
研究2:No-touch 技术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三年随访结果:PATENCY 研究
李希副研究员介绍了“平台-村医-居民”慢病管理模式的效果初探。这是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ChinaHEART)”的关键成果。
他指出,当前农村地区的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面临严峻挑战:基层村医受资源限制,难以提供循证健康指导;居民通过新媒体获取的健康知识缺乏针对性,还导致医患信息割裂、信任受损。此外,单纯村医宣教专业性不足,大医院公众号等权威科普又难以转化为个体化方案,分级诊疗体系未能有效衔接。
基于ChinaHEART项目(覆盖31省413区县、筛查560万居民、随访3000万人年)的调研基础,研究团队设计了SMARTER研究——一项整群随机对照试验,在5个省127村招募4533名心血管病高危对象,以村为单位随机分至干预组(村医主导移动健康干预)和对照组(常规基层服务)。
干预组核心为“平台-村医-居民”模式,依托五大措施:①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提供权威知识,村医通过移动工具包为居民建立心血管风险画像并分类;② 制定个体化健康提升目标;③ 推送定制化健康宣教短视频;④ 设置游戏化激励项目;⑤ 借助手环实现健康监测与反馈。这种模式既保证了知识权威,又通过村医实现了精准传递与落地。
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显著提升了农村高危对象行为及代谢性危险因素管理水平,有效降低了总体心血管病发病风险。李希副研究员强调,该模式成功关键在于覆盖核心健康指标、依托现有基层医疗网络保障可持续性,且干预要求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衔接,具备强推广性。
中国医学论坛报小塔整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