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JHO | 免疫治疗组合抗体为晚期实体瘤患者双免疫治疗提供新证据

2024-04-15作者:CMT琳资讯
原创

成果名称:一项针对PD1/CTLA4的双功能抗体QL1706PSB205在晚实体瘤患者中的首次人体Ⅰ/Ⅰb临床试验的研究


发表期刊:《血液学与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IF(2022):28.5]


通讯作者:张力,赵洪云


第一作者:赵媛媛,马宇翔


主要作者单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推荐理由


这项该研究是免疫治疗组合抗体QL1706首次人体大型Ⅰ期临床研究。研究证实,QL1706治疗晚期实体瘤患者耐受性良好,并且在非小细胞肺癌、鼻咽癌、宫颈癌等瘤种中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研究成果为双免疫治疗用于晚期实体瘤患者提供了新的证据



研究解读

1712930743563.png


研究背景

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抗体联合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ytotoxic T-lymphocyte-associated protein-4,CTLA-4)抗体的双免疫治疗已批准用于多种晚期实体瘤的治疗。然而,双免疫治疗产生的毒性明显增加。因此,探索新型的高效低毒的双免疫治疗手段十分必要。


QL1706由PD-1抗体IgG4和CTLA-4抗体IgG1按照固定的比例组成。药物中的CTLA-4抗体成分经过改造,半衰期缩短。因此,QL1706可以在体内维持正常PD-1抗体暴露量的同时,降低CTLA-4抗体的暴露量,有望成为毒性更低、耐受性更佳的双免疫疗法。


研究过程和结果

本研究分为Ⅰ期和Ⅰb期两部分。Ⅰ期部分为剂量递增与扩展,运用3+3研究设计,起始剂量为0.3 mg/kg,最高剂量为10.0 mg/kg,患者每3周接受1次治疗,综合评估各项数据确定Ⅱ期研究推荐剂量为5 mg/kg。在Ⅰb期部分,患者按照RP2D接受QL1706治疗,每3周1次,直至达到疾病进展等停止治疗的标准。


本研究共入组518例患者,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74.9%,其中≥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16%。30例(占5.8%)患者因为出现治疗相关不良反应退出,最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为皮疹(占19.7%)、甲状腺功能减退(占13.5%)和瘙痒(占13.3%)。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46.1%,其中≥3级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8.1%。


共468例患者接受了5 mg/kg QL1706治疗,其中79例患者观察到客观缓解(1例完全缓解),客观缓解率为16.9%。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11.7个月。QL1706在非小细胞肺癌、鼻咽癌和宫颈癌患者中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14%、24.5%和27.3%。在既往未接受过免疫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鼻咽癌、宫颈癌中,QL1706也显示出卓越的疗效,客观缓解率分别为24.2%、38.7%和28.3%。


微信图片_20240412220411.png

图1 QL1706在既往未接受过免疫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A和B)、鼻咽癌(C和D)、宫颈癌(E和F)中的抗肿瘤活性及治疗持续时间


与既往的双免疫治疗研究相比,本研究显示QL1706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并且在非小细胞肺癌、鼻咽癌和宫颈癌等瘤种中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值得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和进行生物标志物(biomarker)的探索。目前,QL1706联合化疗的Ⅱ期和Ⅲ期研究正在进行当中。




作者介绍


通讯作者
张力


教授、主任医师、肿瘤内科博士生导师、肺癌首席专家、中山大学名医、南粤百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肺癌精准医学研究”项目(2016YFC0905500)负责人。现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内科主任兼I期病房主任、中山大学肺癌研究所副主任。1996年和1998年分别赴法国IGR和美国Fox Chase肿瘤中心短期进修。2001-2002年在美国MD Anderson肿瘤中心进修。擅长原发性肺癌、鼻咽癌的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多学科综合治疗。对抗癌新药临床研究的程序、原则、组织和实施亦有丰富经验,主持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和国家级多中心临床研究。近年来在国际著名肿瘤学杂志如《柳叶刀》、《柳叶刀-肿瘤学》、《临床肿瘤学》、JAMA Oncology、《肿瘤学年鉴》、JNCI、JTO等杂志发表SCI论著100余篇。研究成果多次在美国临床肿瘤学年会、欧洲肿瘤内科学年会及世界肺癌大会进行大会口头报告。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一等奖、广东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各一次。


通讯作者
赵洪云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I期病房负责人,临床研究部副主任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肺癌精准治疗及临床研究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健康中国2030》肿瘤健康之“肺癌规范化诊疗”项目组专家顾问




团队介绍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团队致力于肺癌、鼻咽癌精准治疗的临床及转化研究,自主设计多项临床试验,相关研究取得卓著成果,并受邀在ASCO大会进行口头报告,论文发表在Lancet、Lancet Oncology、JCO、Annal of Oncology、JTO、OncoImmunity等杂志。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