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1年7月31日至2021年8月1日,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转化神经变性病杂志编辑部承办的“第五届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老年神经病学学术年会暨第九届上海瑞金转化种经变性病论坛”顺利召开。众多著名的神经科学家和神经病学专家,就衰老与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以及脑白质病与相关认知障碍内容进行分享,为众多线上与会者带来一场学术盛宴,同时也为衰老相关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诊治带来新的希望。
开幕式致辞△
会议开始,本次大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生弟教授对众多专家及各位同道表示热烈欢迎,大家聚集于此,共同探讨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进展,在相互交流中获得启发,共同助力神经科学领域发展,为患者带来福音。同时作为转化神经变性病(TN)期刊的主编,陈教授介绍:转化神经变性病(TN)期刊迎来十周年纪念,这是聚焦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进展的十年,期刊的国际排名稳步向前,引用态势良好,国际影响力逐步提高,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随后,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会长黎健教授指出,中国即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将持续关注器官衰老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相关研究,在十四五期间更好地应对老龄化社会。
接着,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杨雄里院士也同样对大会表示最诚挚的问候,作为深耕神经科学基础研究的科学家,杨院士非常欣喜地看到这场神经科学基础和临床对话的盛会,同时对转化神经变性病(TN)期刊的快速发展表示祝贺。
同济大学医学院秦昭教授分享团队利用模式动物线虫对衰老机制的探索研究成果,其研究团队发现,除了在干细胞微环境和生物整体层面,干细胞在器官系统层面同样受到调控,线虫近端生殖腺中DAF的活性对于维持生殖干细胞的数量至关重要。四川省人民医院乐卫东教授则致力于研究自噬调节与衰老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创新性地开展自噬相关基因VMP1在神经领域的研究,发现VMP1会造成自噬流障碍,参与多巴胺神经变性,提示神经退行性疾病可能的分子机制。同济大学医学院郑加麟教授则发现外泌体是衰老及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新机制与新靶点,外泌体在AD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可通过调节外泌体的释放和功能来治疗AD,并且未来可通过外周血外泌体中筛选生物标志物来实现AD的早期诊断。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国家卫健委老年医学研究所的黎健教授分享脑衰老干预的新策略,多种药物如二甲双胍、雷帕霉素、黄连素等通过不同机制有望在延缓AD进展中发挥作用,改善衰老指标,维持身体功能、心智健康。厦门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的许华曦教授的研究则对AD发病的分子机制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其团队研究发现TREM2介导小胶质细胞的多种功能,上调其表达能改善AD相关小鼠的认知缺陷,但是否在人类小胶质细胞中仍有相同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究。作为原青海省人民医院院长吴世政教授在高原缺氧与认知障碍相关研究中获得丰硕成果。缺氧相关诱导因子在Aβ斑块周围小胶质细胞中的高表达,提示缺氧相关因子激活是阿尔茨海默症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
专家学者们带来的学术分享精彩纷呈,大会如火如荼地进行,很快进入到卫星会议部分。
原研药与仿制药存在相似的分子结构,其临床疗效是否相同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肖勤教授此次会议中比较了原研药原研普拉克索与仿制药物的差别。临床观察提示,原研药在真正发挥作用的脑内浓度指标上更优,且避免了仿制药可能增加的临床风险,现有指南推荐均基于原研药的临床试验数据。肠道菌群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汤荟冬教授提到,九七一作为全新靶向脑肠轴的AD治疗药物,目前正在进行国际Ⅲ期临床试验。
南京脑科医院刘卫国教授提到:LCE(左旋多巴/卡比多巴/恩他卡朋)由于多种途径抑制左旋多巴外周代谢,较传统复方多巴相比入脑比例更多,因此在帕金森病治疗中将会有更多获益。DBS治疗帕金森病也取得了进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周海燕教授详细介绍了DBS适应证以及手术时机等问题,美敦力新一代DBS产品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最新技术,将在帕金森病治疗中发挥更大作用。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唐毅教授带来了他有趣的研究:双耳听觉整合与阿尔茨海默病。AD双耳加工损害体现了感知觉损害,既往中枢听觉测量范式如双耳分听不能很好反映双耳加工损害,唐毅教授创造的双耳整合范式则弥补这一缺陷,辅助AD早期诊断早期筛查,具有很高的临床使用价值。浙江大虚附属第一医院章京教授比较了量表测评、影像学、生物标志物的AD诊断方法,脑脊液生物标志物诊断能够早期诊断且具有较高特异性,已在国内部分医院应用,但难以在筛查中应用,需要探索更多外周血标志物,另外章京教授同样提到了外周血外泌体生物标志物的价值。神经影像学在痴呆诊断中十分重要,但也存在着挑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王刚教授提到,CSFAβ 和TAU具有各自的PET影像特点,分子神经现象方法是目前最接近于病理诊断的方法,在AD严重程度分级以及监测疾病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需研发更高选择性的示踪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教授在三级预防的角度,分享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的周嘉伟教授团队发现:EBF1/RGS5轴在星形胶质细胞中发挥独特作用,RGS5是TNF信号通路重要的调节因子,RGS5激活促进慢神经性炎症和神经变性。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杨巍教授致力于研究TRPM2通道与帕金森病,TRPM2缺失显著减轻小鼠PD模型黑质DA能神经损伤,而TRPM2通道介导DA能神经元选择性死亡具有跨物种保护性。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王青教授分享突触囊泡的转运相关基因在帕金森病中的发病机制研究,PD患者外周血囊泡转运发生明显改变,其团队筛选出四种囊泡转运相关基因,可作为早期诊断的血清标志物进一步研究,其中SYNJI价值最高。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陈彪教授则探讨目前PD领域的种种疑问:退行性神经变性病理变化程度是否和临床症状严重性相关?阻断变性蛋白引起的级联反应就可抑制神经变性?神经网络的可塑性提示我们治疗AD是否只能局限于针对Aβ?这些提问引得与会专家以及听众的深思。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评议教授团队对a-突触核蛋白超微检测的技术进行进一步创新,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刘军教授强调PD早期诊断的重要性,早期诊断有助于获得更好的治疗结果和预后,同时介绍了目前出现的多种早期诊断监测方法,包括眼球运动异常检测、血清标志物筛选等。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金莉蓉教授介绍,结合人工智能评估,神经影像将帮助PD进行亚型诊断、精准治疗,实现多模态多维度标志物的精准诊断,但临床随访的重要性仍不可忽视。
天津市环湖医院周玉颖教授指出,虽然引起脑白质病变的因素很多,但是在AD认知障碍患者中进行脑白质病变的筛查和预防,仍可辅助AD诊断,并提示新的治疗靶标。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谢安木教授对帕金森病痴呆进行了诊断标准的解读,分享鉴别诊断要点以及目前辅助检查手段、治疗方法的进展。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王丽娟教授则分享了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研究进展,其强调目前还缺乏针对VP的临床和影像相结合的诊断标准,对VP的病理机制以及临床治疗还需进一步研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商慧芳教授则带来关于帕金森病治疗新进展的分享,目前抗α-Syn抗体相关药物均未取得II期临床试验预期目标,未来干细胞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多功能家庭监控系统等多种治疗手段将取得进一步进展。
为期一天半的大会圆满落幕,来自基础和临床的神经科学和神经病学专家们在此分享最前沿的观点、最新的研究进展,火花四溅,大会进一步揭示神经变性疾病机制,启发新的治疗标靶,指导临床治疗,最终造福于患者。陈生弟教授在大会闭幕式中总结:本次大会围绕衰老和神经退行性疾病进行了精彩的基础及临床分享,非常感谢各位主持人和演讲专家,与会的所有专家和同道们,以及给与大会支持的医药公司,所有参会的同道们都收获颇丰、意犹未尽,期待明年再度相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