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星城回响,京华可期!李景南教授:以先辈精神为引领,续写消化病学新章

2025-11-16作者:论坛报马山资讯
原创


b35194bd90baca5481c18dc5379281b9.jpg

10月25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五次消化系病学术会议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与热烈的学习热情中圆满落下帷幕。本届会议不仅创下参会人数历史新高,更在国际化交流与学术模式创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医学论坛报》在大会现场专访了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李景南教授,围绕本届年会亮点及2026年即将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十六届消化年会的展望展开对话。



video


三大品牌板块交相辉映,国际化交流成最大亮点


李景南教授:本届年会最让我触动的,是全国消化同道对学术交流的迫切渴望 ——47个分会场座无虚席,许多参会者站着听课,超7000人的参会规模更是创下历史新高,这份热情是对会议质量最好的认可。

从突破点来看,本届会议主要有三个“耳目一新”之处:

1. 国际合作深度升级:首次开设美国胃肠病学会(AGA)、英国消化协会与中国消化分会的联合专场,邀请国际同道共探学科前沿;同时请到Gut、Gastroenterology等国际期刊主编,现场分享研究成果发表经验,直接助力中国消化领域的国际学术输出。

2. 学术覆盖广度拓展:“缤纷万花筒”板块由各学组、协作组自主组织,47个分会场的数量为历史最多,全面覆盖消化道肿瘤、肠道微生态、肝病精准治疗等领域,真正实现了“大消化”学科的广泛交流。

3. 交流形式更重实战:除了“时代最强音”的前沿报告、“学海无边际”的深度研讨,午间疑难病例讨论、壁报区专家评审团与青年医生面对面交流等形式,让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尤其为年轻医生搭建了快速成长的平台。

我们始终在优化会议形式,希望“聚焦学术、强化交流”。从本届的反响来看,这种坚持不仅让会议更具吸引力,也推动了中国消化病学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赓续学术薪火,从“长沙回响”到“北京之约”


在长沙举办本届会议,对我们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这里是张孝骞教授的故乡,而他正是从湘雅走向协和,成为中国消化病学的奠基人之一。这份协和与长沙的缘分,不仅是地理上的联结,更是精神上的传承。

张孝骞教授等老一辈专家留下的“严谨治学、扎根临床”精神,至今仍是我们的行动指南。对学科发展来说,这意味着要始终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既要深耕基础研究,又要推动多学科融合,跟上“健康中国2030”的战略步伐;对青年医生而言,这种精神则是提醒他们沉下心钻研业务,在病例讨论中积累经验,在学术交流中开阔视野,才能真正成长为学科的接班人。

本届长沙会议圆满落幕,也意味着我们正式接过“接力棒”,筹备2026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十六届消化病学年会。我有两个期待:一是继续延续“重学术、强交流”的重心,争取在国际合作、实战培训等方面再做突破,让会议质量再上新台阶;二是希望能邀请更多全国消化同道齐聚北京,让明年的年会不仅成为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成为传承老一辈精神、凝聚学科力量的盛会,力争再创新高,为中国消化病学的发展注入更多动力。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佟艳华整理,感谢李景南教授审阅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