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本期导读
1. 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中,颅内出血是罕见而高致死性的并发症。
2. 本研究基于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为代表的全国27个临床中心2005至2020年数据,进行单因素、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得出颅内出血患者在1个月内死亡的5项危险因素,并构建预后模型。
3. 预后模型系统经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预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发生颅内出血预后准确性可达90%以上。
4. 文章以Article形式发表于Blood Advances。
01
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中,颅内出血是罕见而高致死性的并发症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获得性孤立的血小板减少症,其特点是以血小板破坏和血小板生成障碍为特征。
ITP可发生在所有年龄段,每年的发病率为3.9-6.1/1000000人,与儿童的短期和自限性疾病相比,ITP在成人中由于不同的病原体而更有可能是持续性甚至慢性的。
尽管ITP的死亡率仅比普通人群略高,但严重的出血事件,如颅内出血通常被认为与预后不良有关。
根据以往的研究报告,约有1%的ITP患者发生颅内出血,死亡率为24%至31%。
较低的血小板计数、出血事件和先前的头部外伤已被证明与颅内出血的发生有关。
同时,在一个40名儿童的队列中,先前的出血事件和新诊断的ITP与死亡有关。
然而,到目前为止,成人ITP患者死于颅内出血的风险因素尚不清楚。鉴于成人中ITP与儿童ITP的异质性,颅内出血在成人中预后的相关因素亟待明确。
02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联合全国27个中心建立并验证ITP患者颅内出血的预后模型
本研究纳入了2005年至2020年来自全国27个临床中心发生颅内出血的142名ITP患者,开发队列纳入来自其中16个中心的107名患者,验证队列则由11个中心的35名ITP患者组成。
本研究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建立预测模型,最终发生颅内出血患者1个月内死亡的预后模型包括:颅内出血时的血小板计数较低、出血累及脑实质、既往发生过严重的出血事件、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合并严重感染。于多因素分析结果,团队建立了allo-HSCT后脓毒血症的短期和长期预后模型。
此外,团队进行了内部验证及空间外部验证:内部验证中,长期预后模型的AUC为0.954(95%CI 0.910-0.998),外部验证中AUC为0.906(95%CI 0.873-0.940);短期预后模型的AUC为0.899(95%CI 0.837-0.960),外部验证中AUC为0.942(95%CI 0.871-1,014);校准图在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中均证明了ITP患者颅内出血预后模型预测的概率与实际观测值之间的良好一致性。
决策曲线分析证明该模型能为患者带来很高的临床净获益。基于该预后模型,团队进一步开发了网站应用,为患者的预后分析提供参考。
研究者解析
本研究基于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为代表的全国27个临床中心2005至2020年数据,进行单因素、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得出颅内出血患者在1个月内死亡的5项危险因素,并构建预后模型。预后模型系统经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预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发生颅内出血预后准确性可达90%以上。
参考文献:
张晓辉 教授
通讯作者
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副所长
崇杉 博士研究生
共同第一作者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
2017级八年制博士生
导师:张晓辉教授
曾以一作/共一在Blood Advances、Frontiers of Medicine等期刊发表3篇SCI论文,在ASH、EHA、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等会议进行壁报展示。
赵芃 博士研究生
共同第一作者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
2015级八年制博士生
导师:张晓辉教授
撰稿:崇杉
编辑:韩子琦
校对:高伟豪
审核:胡利娟、孔圆
来源:国家血液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