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近期,江南大学学者一项研究分析了过去1990~2019年30年间国人中膳食脂肪的摄入量与心血管病之间的关系。
文章指出,过去30年来,中国的油脂消费量大幅增长,1990年,人均消费量为植物油为5.74 kg,动物脂肪8.27 kg,2019年植物油则增至25.84 kg,动物油20.56 kg。
如果同时考虑植物油和动物脂肪,中国居民人均日摄入量已达到127.1 g,占总能量摄入的30%以上。
图1 1992~2017年中国居民三大营养素供能比例与总能量摄入量,2017年脂肪摄入量已占总能量的35%左右
过去30年,中国不仅脂肪和油的消耗量显著增加,而且摄入的脂肪和油的类型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990年,中国居民的主要植物油为菜籽油、棕榈油和大豆油,分别占植物油摄入总量的38.8%、18.2%和16.1%。随后,随着大豆进口量的大幅增加,到2019年,这三种油的比例分别为21.2%、10.6%和44.5%。
在动物性食品摄入方面,平均脂肪含量为34%的猪肉是中国居民摄入的主要肉类,约占过去十年全球摄入量的一半。
尽管猪肉摄入总量有所增加,但其比例从1990年的79.4%下降到2019年的65.7%。相应地,家禽、牛肉、蛋类和水产品的比例有所提高,表明我国动物性食品摄入呈现多元化趋势。
图2 中国1990年~2019年植物油(a)和动物脂肪(b)消费变化趋势
高膳食脂肪摄入是心血管危险因素?
最近的大多数研究中,高脂肪摄入并未被列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但作者认为,在中国,总膳食脂肪的摄入量,与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作者指出,尽管食盐、水果、ω-3脂肪酸(鱼和贝壳类)、坚果、多不饱和脂肪酸、乳制品、蔬菜、全谷物、精制谷物、红肉等10个饮食因素可能会导致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但作者认为,这些因素并不是中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
分析表明,在中国,膳食脂肪尤其植物油的摄入量与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之间存在非常强烈的线性关联。随机森林机器学习模型也显示,膳食脂肪的摄入对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有相当大的影响。
尽管心血管病与脂肪摄入量之间的相关性在医学界仍存在争议,大多数研究表明,总脂肪摄入量与心血管病发生风险无关。但根据过去30年中国膳食脂肪摄入的数据,作者认为,过量脂肪摄入与心血管病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性。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高脂饮食与心血管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联。
一项包含27项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表明,减少膳食脂肪的摄入尽管对全因死亡风险几乎没有影响,但可将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降低16%和9%。
该研究还指出,由于很少有研究随访超过2年,因此减少膳食脂肪的摄入可能对与减少心血管病有更积极的效果。
另一项纳入217名健康年轻人、随访超过6个月的随机对照试验表明,高脂饮食与肠道微生物群、粪便代谢组学谱和血浆促炎标志物的不利变化有关,同时增加心血管病风险。
此外,两项针对绝经后女士的低脂饮食调查表明,减少膳食脂肪的摄入量,同时增加碳水化合物、蔬菜、水果和谷物的摄入量,可降低乳腺癌、冠心病和糖尿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且没有不良反应。
另外,研究表明,高脂饮食会显著升高收缩压、胆固醇和血糖水平及体质指数,而这些都是心血管病的已知危险因素。高脂饮食与心血管病之间的间接正相关关系也已确定。
作者指出,高脂饮食可能是通过多个机制引发心血管病,包括导致肥胖、血脂代谢异常、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调等。
尽管该分析仅提供生态分析,不能得出因果关系,但他们认为,膳食脂肪摄入量较高和膳食脂肪的类型,应被归类为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建议减少所有类型膳食脂肪的摄入量,避免高脂肪饮食,将脂肪来源的热量降低至低于世卫组织建议的占总热量30%的水平。
脂肪酸的摄入比例变化与心血管病有关
另外,该分析确定了过去30年来中国人群中脂肪酸的摄入比例变化与心血管病之间的关系,发现单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的减少和ω-6/ω-3脂肪酸比例的增加,也可能导致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快速增长。
作者认为,在日常饮食中应减少猪肉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适当减少ω-6脂肪酸的摄入量,同时增加单不饱和脂肪酸和ω-3脂肪酸的摄入量,保持较高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水平和较低的ω-6/ω-3脂肪酸比值。
过去30年,中国居民从动物脂肪中摄入的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变化不大,分别约占40%和45%,而ω-6和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值约为12:1。然而,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
1990年,油酸含量高的菜籽油约占我国植物油消费市场的三分之一,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占41.2%。然而,随着富含亚油酸的大豆、向日葵、玉米等油籽供应量的增加,在过去30年中ω-6脂肪酸占比从32.8%增加到40.9%,而2019年ω-9脂肪酸占比下降到了34.8%。ω-3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也略有下降。
脂肪酸摄入类型与心血管病
目前已达成共识,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尽管如此,中国心血管病发病率的快速增长与当前的饱和脂肪酸水平和反式脂肪酸摄入量无关。
单不饱和脂肪酸比例的显著下降是近30年来中国膳食脂肪消费的一个突出特征。
富含橄榄油的地中海饮食被认为是全球最健康的饮食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油酸对人类健康和疾病具有多重积极影响,从植物油中大量摄入油酸可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摄入富含油酸的油可改善内皮功能障碍、降低血压、改善胰岛素抵抗,并有抗炎和抗氧化的作用。此外,富含油酸的油可以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并控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2018年,美国SFA发表声明指出,用含>70%油酸的油代替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可降低冠心病风险。
有研究表明,用多不饱和脂肪酸替代饱和脂肪酸,可显著降低心血管病发病率。但这取决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类型。与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相比,ω-6脂肪酸可能有更多的不良影响。
图3 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ω-6和ω-3脂肪酸与心血管病之间的关系
尽管在人体内α-亚麻酸转变为二十碳五烯酸(EPA)有限,增加膳食来源的ω-3脂肪酸同时减少ω-6脂肪酸的摄入,对于降低心血管病风险至关重要。
作者建议,家庭食用油要多样化,要有意识地增加摄入富含ω-3脂肪酸的油,例如亚麻籽油、核桃油、菜籽油。
在动物性食物方面,要选择低脂乳制品,减少红肉的摄入,适当增加海鲜(包括鱼)的摄入,这有助于将ω-6/ω-3脂肪酸的比值调整到一个更合适的范围。
作者表示,鉴于膳食脂肪与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仍存在重大争议,这一科学问题需要更系统地进行研究和调查。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
总胆固醇超过7.2 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过4.9 mmol/L,必须马上治疗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