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 周蓉 应云清
脑血管事件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常见的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易导致神经功能缺损。病毒的棘突蛋白可促进广泛的炎症反应,导致多种抗凝、促凝因子表达紊乱从而引起高凝状态,炎症因子通过损伤血管内皮等结构也会导致卒中风险增加。然而,通过接种新冠疫苗产生的棘突蛋白能否带来类似的脑血管事件风险,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已有自身对照的病例系列研究提示,接种新冠疫苗后短时间内发生血小板减少、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增加。
为了在新冠疫苗接种人群中进一步探究基于MRI的脑血管疾病发生或进展风险,来自中国香港中文大学的Ip Yiu Ming Bonaventure团队开展了一项前瞻性的、基于社区的队列研究,其结果在2024 ISC上公布。
研究人群和研究方法
从香港中文大学脑健康纵向研究(CUHK Brain Health Longitudinal Study)中招募受试者。
纳入标准
01
年龄40-74岁
02
无神经系统疾病
03
有新冠疫情前的基线人口统计学、MRI和实验室检查资料
排除标准
01
新冠肺炎感染期或招募前感染史
02
招募前接种新冠肺炎疫苗
按照是否接种疫苗及类型将受试者分为3组,BNT162b2组包括在疫苗接种方案内接种任何剂量BNT162b2疫苗,CoronaVac组包括完整接种CoronaVac疫苗,对照组为未接种新冠疫苗。接种疫苗的受试者在接种第二针或加强针疫苗4个月后随访头颅MRI和血清学检测,未接种疫苗的参与者在相当的时间间隔内随访脑MRI。通过替代病毒中和试验(sVNT)测定体内的中和抗体水平。
研究终点:
复合主要研究终点
1)脑白质高信号(WMH)进展(定义为WMH比例增加 ≥ 0.25或WMH体积增加 ≥ 0.58ml)
2)新发脑微出血
3)新发脑微梗死
4)血管周围间隙(PVS)分级增高 ≥ 1级
5)新发腔隙
6)新发颅内狭窄闭塞性疾病
7)新发动脉瘤
次要终点
主要终点的每个组成
研究结果
从2021年6月至2023年2月,研究共招募415名受试者,其中190人接种了BNT162b2疫苗,152人接种了CoronaVac疫苗,73人未接种疫苗。所有受试者未发生卒中事件。
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年龄、性别、新冠感染史和基线MRI等协变量后,BNT162b2组和CoronaVac组与未接种疫苗组相比,在复合主要终点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而两次MRI间的血脂异常(aOR 1.81,95%CI 1.02-3.19,P=0.041)和白细胞计数的纵向增加(aOR 1.34,95%CI 1.09-1.64,P=0.005)与主要终点的进展相关。在次要终点方面,疫苗接种类型与WMH进展或脑微出血无关,其他事件发生率非常低,未进行分析。
通过二次分析探究BNT16262和CoronaVac亚组中主要终点与危险因素(MRI前新冠肺炎感染、中和抗体水平)之间的关联,结果显示在BNT162b2亚组中,sVNT检测的中和抗体水平与主要终点呈负相关(aOR 0.96,95%CI 0.94-0.98,p=0.001),但在CoronaVac组中无显著性。新冠肺炎感染与主要终点在两组中均无关。
研究结论与点评
本项研究结果提示,在社区居民中,BNT162b2和CoronaVac疫苗接种并没有增加脑血管病负担。值得注意的是,与新冠肺炎疫苗相比,代谢风险因素或许是脑血管疾病进展更强的风险因素。总体而言,本研究为新冠肺炎疫苗对脑血管健康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长期安全性证据,并进一步揭示了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或许比感染新冠病毒/注射疫苗的短期易感性更加重要。
未来,新冠肺炎疫苗能否在COVID-19相关的脑血管损伤中发挥保护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此外,在BNT162b2亚组中,sVNT与主要终点呈负相关的机制尚未明确,推测较低的中和抗体水平可能会延迟抗体介导的棘突蛋白清除,导致脑血管损伤,对此未来需开展进一步研究。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壹生华山特约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