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第四篇!2025ASTRO乳腺和妇科肿瘤治疗进展荟萃

2025-11-14作者:论坛报晶资讯
原创

2.35比1.jpg

2025年9月27日至10月1日,第67届ASTRO(American Society for Radiation Oncology)年会在美国旧金山召开。ASTRO年会是全球放射肿瘤治疗学领域最重要的会议之一,全面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今年年会的主题是:重新认识放射医学,探索新适应证(Rediscovering Radiation Medicine and Exploring New Indications)。


针对大会的海量学术内容,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维虎教授团队开辟【“放”眼看前沿之第十六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ASTRO会后会系列报道】专题,从中筛选部分最新的高质量研究并加以提炼总结,便于大家及时掌握放疗领域最新进展,以更好指导临床实践。


本篇为专栏第四篇:乳腺和妇科肿瘤治疗进展,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铁剑教授、李小凡教授带队领学。


目录

1.中等大分割放疗用于区域淋巴结照射和乳房切除术后放疗:系统性综述和荟萃分析

2.40 Gy/10次每日1次的加速部分乳腺照射:Ⅱ期研究的长期结果

3.超大分割5次对比大分割15次的区域淋巴结照射:IⅡ期随机对照研究的早期结果

4.中等剂量分割放疗作为资源有限地区宫颈癌常规分割放疗的替代方案:前瞻性对照分析

5.高危局部晚期宫颈癌诱导免疫治疗联合铂类双药化疗序贯免疫治疗联合放化疗的生存结局:Ⅱ期临床研究

6.重组人源超氧化物歧化酶在宫颈癌根治性放化疗中防治急性放射性直肠损伤的内镜结果:多中心、随机研究


01


研究标题:

中等大分割放疗用于区域淋巴结照射和乳房切除术后放疗:系统性综述和荟萃分析

摘要号:oral 142



研究详情


研究背景:中等大分割放疗(HFx)已成为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标准治疗,但其在乳房切除术后胸壁照射及区域淋巴结照射(RNI)方面仍存在争议。


研究方法:本研究进行系统性文献综述,纳入在接受RNI或乳房切除术后放疗的患者中对比HFx(13~16分次)与常规分割放疗(ConFx,23~25分次)的随机研究。评估终点包括局部区域控制(LRC)率、远处转移(DM)率、无病生存(DFS)期、乳腺癌特异性生存(BCSS)期和总生存(OS)期。同时提取各项研究报告的毒副反应发生率,并采用比值比(OR)进行荟萃分析。


研究结果:共纳入27项随机研究7491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5年。HFx与ConFx在LRC率(OR=0.88, P=0.295)和DM率、DFS期、BCSS期、OS期的差异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HFx显著降低了急性皮肤反应风险(OR=0.41, P=0.030)。但两种分割模式在慢性淋巴水肿、上肢活动障碍、乳房纤维化及乳房重建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论:区域淋巴结和胸壁中等大分割放疗,可实现与常规分割放疗等效的肿瘤学结局和相似的毒副反应,应视为乳腺癌放疗的标准选择。



一句话点评:

这项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为乳房切除术后中等大分割放疗作为标准治疗选择提供了较高级别的证据,意味着更多乳腺癌患者可以受益于更短疗程、更便捷的放疗模式。


02


研究标题:

40 Gy/10次每日1次的加速部分乳腺照射:Ⅱ期研究的长期结果

摘要号:oral 143



研究详情


研究目的:加速部分乳腺照射(APBI)的最佳剂量分割模式尚无定论,本研究旨在报告一项40 Gy/10次APBI的前瞻性Ⅱ期研究的10年结果。


研究方法:本项单臂Ⅱ期研究纳入接受保乳手术(BCS),病理淋巴结阴性的早期浸润性乳腺癌或原位癌患者,接受40 Gy/10次每日1次的ABPI。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计划靶区体积(PTV)限制在同侧全乳体积的35%以内。放疗后每年收集患者和医生报告的显著毒副反应。


研究结果:共106例患者入组,中位年龄62岁,中位随访时间11年。医生报告结局:8%的患者出现2级皮肤毒副反应,3%出现2级晚期皮肤毒副反应。1例患者在APBI后5年出现3级晚期皮肤毒副反应,表现为广泛的毛细血管扩张。患者报告结局:APBI后中位时间13个月时,分别21%和2%的患者报告放疗部位最高2级和3级的疼痛;末次随访时,4%的患者报告2级疼痛。分别7%和2%的患者报告2级和3级皮肤毒副反应(3级均为蜂窝织炎)。末次随访时,47%的患者自评美容效果为优,48%自评为良,5%自评中等,无患者评差。10年累积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分别为3%和1%。


研究结论:40 Gy/10次的加速部分乳腺照射模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了APBI的疗效,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剂量分割模式。



一句话点评:

这项超过10年的长随访研究,证实了40 Gy/10次的APBI模式在严格筛选的早期低危乳腺癌患者中,不仅疗效可靠,且能很好地维持生活质量,为临床医生选择APBI作为治疗方案提供了长期循证依据以及更多的剂量分割模式选择。


03


研究标题:

超大分割5次对比大分割15次的区域淋巴结照射:Ⅲ期随机对照研究的早期结果

摘要号:oral144



研究详情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报告BCS或乳房切除术(伴/不伴重建)后,患者接受5次或15次乳腺和区域淋巴结照射的早期结局。


研究方法:将146例患者随机分配至超大分割(UHF)组(26 Gy/5次, n=73)或大分割(HF)组(40 Gy/15次, n=73),允许同步推量。在放疗前、放疗结束、放疗后3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收集医生评估的不良事件(AEs)和患者报告结局(PROs)。


研究结果:放疗前HF组和UHF组分别有7.5%和11%的患者观察到≥2级的AEs(P=0.44),放疗结束时的比例分别为25%和4.2%(P<0.001),而放疗后3个月时分别为11%和10%(P=0.89)。在接受重建的患者中,HF组和UHF组分别发生4次(26%)和1次(5%)植入物更换(P=0.18)。生活质量(QoL)方面,放疗结束时UHF组患者的疼痛评分较低(P=0.076),美容效果更好(P=0.003),乳房形态改善更佳(P=0.005),然而这些差异在放疗后3个月时消失。


研究结论:本研究强调,乳腺癌患者术后需要区域淋巴结照射时,超大分割放疗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



一句话点评:

这项Ⅲ期随机对照研究的早期结果表明,对于需要区域淋巴结照射的乳腺癌患者,采用26 Gy/5次超大分割放疗模式在短期安全性(尤其治疗结束时)和特定的生活质量指标方面不劣于甚至优于40 Gy/15次大分割模式,在FAST-Forward研究基础上,为超大分割放疗模式更广泛的应用提供了早期高级别证据。


04


研究标题:

中等剂量分割放疗作为资源有限地区宫颈癌常规分割放疗的替代方案:前瞻性对照分析

摘要号:125



研究详情


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终点为比较中等剂量分割放疗(HFRT)与常规分割放疗(CFRT)的毒副反应,次要终点为生存结局。


研究方法:这项前瞻性研究在南非开展,共纳入107例FIGO分期为IB3-IVA期的宫颈癌患者,随机分配至HFRT组(42.72 Gy/16 f,53例)或CFRT组(50.5 Gy/25 f,54例)。


研究结果:患者中位年龄为36.4岁,小于40岁者占85.0%。多数患者为IIB期、中分化鳞癌。HFRT组治疗时间显著缩短,中位治疗时间为35天,CFRT组为62天(P=0.001)。两组的胃肠道、泌尿生殖道及皮肤毒副反应发生率相似。阴道狭窄在CFRT组发生率为51.9%,较HFRT组(43.4%)更多。两组的临床缓解率、无复发生存率及12个月无残余病灶率相似。


研究结论:中等剂量分割放疗(42.72 Gy/16 f)在缩短治疗周期的同时,临床疗效与常规分割放疗(50.5 Gy/25 f)相似。在资源有限地区,中等剂量分割放疗是可行的替代方案,可能提高宫颈癌治疗的可及性和效率。



一句话点评:

宫颈癌外照射常规分割联合近距离放疗的整个治疗周期较长,中等分割模式能够缩短治疗时间,该研究进行了两种分割模式对比的初步探索,但需要进一步改进中等分割的放疗技术,保障在提高单次放疗剂量的同时不降低疗效,且不增加毒副反应。


05


研究标题:

高危局部晚期宫颈癌诱导免疫治疗联合铂类双药化疗序贯免疫治疗联合放化疗的生存结局:Ⅲ期临床研究

摘要号:341



研究详情


研究目的:高危局部晚期宫颈癌(LACC)预后差、复发率高。本研究旨在评估高危LACC采用免疫治疗联合含铂双药化疗诱导治疗后序贯免疫治疗联合同步放化疗的生存结局。


研究方法:这项前瞻性II期临床研究,纳入IIIB-IVA期且肿瘤>4 cm的初治宫颈癌患者。治疗方案包括2周期诱导治疗(信迪利单抗+白蛋白紫杉醇+顺铂);序贯同步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信迪利单抗+白蛋白紫杉醇+顺铂);信迪利单抗维持29个周期。


研究结果:共入组30例患者。治疗前宫颈肿瘤中位最大径为56 mm,诱导治疗后为17.5 mm,20例(66.7%)患者诱导后的病理活检未见肿瘤。根据RECIST 1.1标准,10例(33.3%)达完全缓解,19例(66.7%)达部分缓解。中位随访22.8个月,3例出现复发(1例盆壁复发,2例远处转移)。2年总生存率为100.0%,无进展生存率为89.0%;2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为96.7%,无远处转移生存率为92.4%。


研究结论:在高危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中,化免诱导治疗后序贯免疫治疗联合放化疗方案的局部和远处转移控制效果较好,有待大规模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



一句话点评:

高危局部晚期宫颈癌复发转移风险较高,在同步放化疗基础上联合免疫治疗的获益较为明确,但是免疫治疗时机在放疗前诱导、与放疗同步还是放疗后序贯,仍需要探索。本研究设计为诱导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初步疗效较好,但有待进一步证实。


06


研究标题:

重组人源超氧化物歧化酶在宫颈癌根治性放化疗中防治急性放射性直肠损伤的内镜结果:多中心、随机研究

摘要号:345



研究详情


研究目的:通过内镜检查评估重组人源超氧化物歧化酶(rhSOD)灌肠剂对局部晚期宫颈癌(LACC)患者急性放射性直肠损伤的防治效果。


研究方法:该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III期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同步放化疗(CCRT)。试验组在CCRT期间接受rhSOD灌肠治疗,对照组不予灌肠。治疗前及CCRT后3个月内行结肠镜检查,根据维也纳直肠镜评分(VRS)评估内镜结果。


研究结果:共入组515例患者,完成基线结肠镜检查后随机分配至试验组(263例)或对照组(255例)。两组患者治疗前VRS评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70)。试验组218例、对照组201例完成治疗后结肠镜检查(完成率81%,P=0.24),试验组急性放射性直肠损伤V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N分 80.3%对66.2%,0分 15.1%对25.4%,1分 3.2%对6.0%,2分 0.9%对1.5%,P=0.001)。rhSOD灌肠是唯一与较低VRS评分相关的因素(P=0.002)。


研究结论:在接受同步放化疗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中,应用重组人源超氧化物歧化酶灌肠与较低的维也纳直肠镜评分相关,提示其具有保护直肠黏膜的作用。



一句话点评:

放射性肠炎是局部晚期宫颈癌根治性放疗常见的毒副反应,该研究设计新颖,增加了肠镜评分,通过直观对比发现两组患者的肠道黏膜损伤差异明显,进一步印证了重组人源超氧化物歧化酶对肠道黏膜的保护作用。


领衔专家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铁剑 李小凡

校译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石晨 尤静

翻译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彭雨硕 吴丹宁

通讯员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滕悦


领衔专家






 王维虎 教授

博士、博士后导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放疗科主任 

主编《中国原发性肝细胞癌放射治疗指南》

主编《消化、头颈、胸部肿瘤放疗规范和靶区定义》系列丛书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  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肝癌放疗学组  组长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  全国委员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肝癌放疗学组  副组长
北京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  候任主任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放射治疗专科医师(技师)分会  副会长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消化道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获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在《癌细胞》(Cancer Cell)、《美国医学会·外科学》(JAMA Surgery)、《肝病学》(Hepatology)等发表论文100余篇



团队介绍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肿瘤的规范化诊治,个体化放疗及多学科综合治疗等。科室以“团结创新,至仁至精”为科训,通过具体项目带领全科进步,借助规范提升临床和科研水平,并努力实现肿瘤领域引领和示范作用。团队年收治新患者约5000例,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50余项,在研各类课题24项,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外科学》(JAMA Surgery)、《柳叶刀·肿瘤学》(Lancet Oncol)、《柳叶刀·呼吸医学》(Lancet Respir Med)、《肝病学》(Hepatology)、《国际放射肿瘤学·生物学·物理学杂志》(IJROBP)、《放射治疗学及肿瘤学》(Radiother Oncol)等期刊上发表科学论文多篇,并主编了《恶性肿瘤放疗规范和靶区定义》系列丛书。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