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医学初心的萌芽
我的从医之路始于湘北山区的一个清晨。外祖父因慢阻肺病、呼吸衰竭离世前的场景始终烙印在我记忆里——他消瘦的面容,额头上深深的皱纹,戴着氧气面罩却仍感呼吸困难的无力。彼时18岁的我刚刚结束高考,面临求学路上最关键的十字路口,正是至亲的离世让我决定了如何迈出我的下一步。
2013年,在湘雅医院红楼的教室里,胡成平教授用一堂生动的诊断学课开启了我的新世界。"咳嗽、咯血、呼吸困难不只是症状,而是患者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胡老师给我们讲了几个呼吸科患者的诊治故事,还在课堂上演示出不同类型咳嗽的声音以及支气管哮喘的哮鸣音,这个充满魔力的场景让初入临床医学之路的我当即下决心选择呼吸科作为我的未来方向。更幸运的是,在随后的八年制导师双选会上,胡老师欣然接纳了我这位朴素而真诚的小镇姑娘,从此开启了我临床医学的淬炼之旅。
临床淬炼的多重奏
学医之路曲折漫长,从医之路更是荆棘密布。然而,在这十余年的征程中,一直支撑着我勇往直前的是那充满魅力与挑战的临床诊疗艺术。每一次精准的诊断、每一次有效的治疗,都如同暗夜中的微光,给予我坚定前行的力量。
我的导师胡成平教授的查房堪称艺术:她能从患者脚指甲病变状态判断真菌感染风险,从家属带来的餐食分析营养状态,坚持溯源十年间的胸部影像而高效判断肺病变良恶性。不论是病史长达数年的疑难病例还是生命体征不稳的危重患者,胡老师查房时总是能快速厘清诊疗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与下一步计划。在支气管镜室学习期间,潘频华教授、李敏教授及杨华平教授等老师始终耐心教导、授我以渔,每每看到大气道狭窄患者通过介入治疗转危为安,辗转数家医院仍病因不明的患者通过呼吸介入技术明确诊断,我的心中总是不由自主地感到快乐。
医者的幸福不过如此!到今日为止,我参与诊治的患者千余例,每一张CT影像、每一份病理报告都成为照亮医学生涯的火种,让我更加笃定地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自踏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那一刻起,呼吸ICU便如同一座巍峨的高峰,既是我灵魂向往的试炼场,也是内心深处隐隐畏惧的神秘之地。
2022年初,我进入呼吸ICU担任总住院,其后一年的24小时轮值工作中,有幸得到了李园园教授的言传身教。李教授总是在日常工作中贯彻“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带领医护团队日夜攻坚克难,竭力为重症患者寻找生还的希望;将每一位危重患者化作活体教科书,从血气分析判读到重症CAP的精准诊疗,从双肺弥漫病变的影像谜题到ECMO的生死抉择,她清晰的危重症诊疗思维深深地影响了我。2022年底,新冠疫情防控措施优化,我正作为PCCM专培三年级学员,担任呼吸ICU的主诊医师并兼职总住院。在李教授的指导下,我全程参与了100多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那是一次次与死神的激烈交锋。从床旁支气管镜的精准操作到气管插管的沉稳突破,从CVC置管的熟练技艺到PICCO、CRRT的精妙运用,再到ECMO患者管理的复杂博弈,每一次历练都如同淬火之于利刃,每一次反思都似磨砺之于璞玉,每一次改进都若点睛之于画卷。在这样的磨砺中,我终于拥有了直面生死考验的充足底气,也收获了作为一名医者的坚定信念与无畏勇气。
呼吸与危重症科医师的进阶之路:三维发展的协同效应
在呼吸与危重症科的临床一线,繁忙的工作节奏宛如一场永不停歇的交响乐。每一位医师都在这场交响乐中扮演着关键的演奏者,面对着复杂多变的病例,这些病例犹如乐章中那些难以预料的高音和低音,时刻考验着演奏者的技术和智慧。在这些错综复杂的病例中,临床困惑如同暗夜中的灯塔,照亮了科研课题的探索之路,激发着医师们深入研究的欲望。比如,在重症肺孢子菌肺炎(PJP)的诊疗领域,早期快速精准诊断一直是悬在众多医生心头的难题。我与团队成员们携手,率先在多中心的舞台上拉开了临床研究的大幕。我们不仅深入探究了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技术在PJP诊断中的关键作用,还成功构建了基于临床特征的PJP早期无创诊断模型和机械通气早期预测模型。这些创新成果不仅引起了呼吸同行们广泛关注,还通过多次学术会议进行推广,为更多的PJP患者带来了福音。在完成科研KPI的同时,也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形成了一个临床与科研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
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念,我始终在呼吸系统疾病研究的道路上笔耕不辍、砥砺前行。我深知科研不仅是解决临床问题的利剑,更是推动医学进步的引擎。在科研的征程中,我陆续斩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及院内科研项目等多项殊荣,这些成果不仅是对我科研工作的肯定,更是我继续努力的动力源泉。同时,我也在国际学术平台上积极发声,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了十余篇SCI论文,将团队的原创科研成果展示给国内外学者。
在住院医师及医学本科生的培养历程中,担任带教老师的角色要求我们持续不断地对自身所掌握的临床知识与技能进行复盘与梳理,并以系统化的方式将其传授给新一代的医学人才。这样的教学相长的过程,不仅促使我对自身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进行更为深入的反思与审视,而且有助于我发现知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进而查漏补缺,进一步夯实并提升自我专业素养的根基。
自2022年起至今,我已经圆满完成了两轮诊断学与内科学的教学任务。在这期间,我还肩负着科室住培秘书以及病房主诊医师的职责,长期投身于住院医师的培训工作之中。每一次与朝气蓬勃的年轻学子们进行交流互动,我在向他们传授知识经验与专业技能的同时,他们身上的青春活力、对知识的热切渴望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我因岁月蹉跎而略显干涸的双眸。尤其是在为他们解答疑惑的时刻,这不仅是在帮助他们拓宽知识边界,也是对我自身知识体系的一种完善与补充。学生的点滴成长,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在教学与临床实践中的共同进步。
教学工作不仅承载着知识与技能的传递,更肩负着湘雅医学优良传统的传承使命。回忆起2022年在教授《诊断学》课程时,《诊断学》与《医学影像学》两本教材中关于“靴型心”对应病因的描述不一致。面对这一问题,我积极向多位在心血管领域教学与临床经验丰富的资深教授请教,并通过寻求教研室的帮助,与当时的医学诊断学主委取得了联系。最终,经过多方努力,为同学们带回了一个全面且令人满意的解答,也以实际行动为他们讲授了医学生涯中重要的一课:“求真求确,必邃必钻”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从医学求学生涯起步,到成长为一名临床医生,再到如今站在讲台上传授医学生知识,这一路走来,我深刻践行了认知的三个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医学之路漫漫,终身学习是永恒的主题。我倍加珍惜每一次挑战自我的机遇,将面临的困难视为自我提升的契机,不断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努力在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
结语
当我的笔尖落下最后的这些字眼时,不禁又想起了来时路。我恍然领悟:呼吸科医生的战场不仅在病房的方寸之间,更跨越千山万壑,抵达那些被病痛折磨的胸腔,抵达每一次在缺氧边缘挣扎的喘息。那些曾笼罩我少年时代的雾霭,如今化作滋润我医学初心的晨露——当阳光穿透云层时,每一颗水滴都将折射出生命的光华。
临床医学博士,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研究员,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科呼吸病学分会肺癌学组青年协作组成员
湖南省防痨协会呼吸重症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湖南省预防医学会第二届呼吸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
湖南省医学会变态反应专委会青年委员
湖南省老年医学学会呼吸肿瘤分会秘书
美国密歇根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3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3篇
蒋娟医生由中国医学论坛报呼吸与危重症编委会编委李园园教授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