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血液病护理涉及化疗监护、骨髓移植护理、感染防控等多个高风险环节,对护理的精准性和及时性要求极高。医工融合技术通过创新监测设备、优化护理流程、强化患者管理,在提升护理质量的同时,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具人文关怀的护理体验。
化疗药物静脉输注的智能防护系统保障了患者与护士安全。化疗药物外渗是血液病护理的常见风险,不仅会导致皮肤组织损伤,还会对护士造成职业暴露。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开发的 “化疗药物智能输注系统”,由防外渗导管、实时监测仪和自动停泵装置组成。当系统检测到药物外渗(压力变化>5mmHg)时,会在 0.3 秒内自动停止输注并报警,同时推送处理方案至护士手机。临床应用显示,该系统使化疗外渗发生率从 3.8% 降至 0.5%,护士职业暴露事件减少 90%(《中华护理杂志》2023 年数据)。系统还能精确记录药物输注速度和剂量,避免因人为调节误差导致的用药不足或过量。
骨髓移植舱内的智能环境控制系统降低了感染风险。骨髓移植患者在预处理后处于严重免疫抑制状态,移植舱内的空气质量和环境消毒直接影响感染发生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研发的 “层流舱智能环境管理系统”,通过多传感器实时监测舱内温湿度、尘埃粒子数、菌落数等 12 项指标,自动调节通风频率和消毒模式。当检测到菌落数超标时,系统会启动紫外线 + 过氧化氢双重消毒,消毒效率较传统方法提升 3 倍。使用该系统的移植舱,患者感染发生率从 28% 降至 9%,其中致命性真菌感染减少 75%(《护理学杂志》2024 年研究)。
血小板减少患者的出血风险智能预警系统实现了主动防护。血液病患者常因血小板减少面临出血风险,传统护理依赖定时监测,难以捕捉动态变化。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开发的 “出血风险动态监测手环”,可通过光学传感器连续监测患者的毛细血管脆性、皮肤温度和活动度,结合血常规数据构建出血风险模型。当风险值超过阈值时,手环会振动报警并提醒患者减少活动。临床验证显示,佩戴手环的患者,严重出血事件(如颅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发生率从 12% 降至 3%,且非计划性输血减少 40%(《临床输血与检验》2023 年报道)。
远程护理平台为血液病患者提供了持续照护支持。血液病治疗周期长,患者出院后仍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传统随访模式难以满足需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构建的 “血液病远程护理平台”,整合了视频问诊、检验结果查询、用药指导等功能,患者可通过手机上传症状和指标数据,护士则根据系统智能分诊进行针对性指导。平台运行 1 年来,使患者非计划再入院率下降 35%,平均随访时间从每次 4 小时缩短至 30 分钟,患者满意度达 96%。一位急性白血病缓解期患者表示:“有了这个平台,不用频繁跑医院,在家就能得到护士的专业指导,心里踏实多了。”
医工融合在血液病护理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护理的精准性和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赋能,让护理服务从医院延伸到家庭,从被动应对转为主动预防,真正实现了 “以患者为中心” 的护理理念升级。
本篇文章来自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杨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