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密密麻麻!女子体内长满“葡萄”......差点就拖成癌!医生:越早处理越好

2025-11-22作者:论坛报马山资讯
非原创

“7 cm×4 cm 的息肉几乎堵塞了整个肠腔,长得跟一串紫葡萄似的。”


近日,杭州的张女士(化名)在陪同父亲住院时,顺便给自己做了个肠镜检查,没想到却是——不做不知道,一做吓一跳!

密密麻麻长了几十颗“葡萄”



“有时候便血,大便细得像面条,是不是痔疮又犯了。”检查前张女士和杭州市中医院肛肠科医生半开玩笑地说。


而在检查过程中,医生表示都被惊到了!张女士乙状结肠黏膜上布满的密密麻麻的息肉,初步估计有几十个。“7 cm×4 cm 的息肉几乎堵塞了整个肠腔,长得跟一串紫葡萄似的。”



医生坦言自己“提着一口气”,息肉体积实在太大了,肠镜下切除的难度非常高,而且很可能已发生恶变,能否成功切除根本没底。“在术中切除的时候,用圈套器一边电切一边电离,操作了很久息肉都纹丝不动。”


万幸的是,大的息肉最终被完整切除。病理报告也带来好消息:局部癌变,基底切缘阴性(注:切缘阴性即表示在手术切除的肿瘤标本边缘,没有发现癌细胞残留)这也就意味着癌细胞没“扎根”。


“这是我从医近 20 年以来切过最大的结肠息肉。”医生感慨,“张女士运气好,要是再拖下去,癌细胞钻透肠壁,后果不堪设想。


这个“小肉球”很难察觉



结肠息肉是指结肠和直肠内高于周围肠黏膜的隆起物。这些息肉像个小肉球或者小蘑菇,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从几毫米到数厘米不等。


结肠息肉根据其性质主要分为肿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


· 肿瘤性息肉通常具有肿瘤性特征,主要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管状腺瘤、锯齿状息肉等。


· 非肿瘤性息肉通常不具有肿瘤性特征,包括炎性息肉、幼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


结肠息肉根据病理类型的不同,癌变的风险也有所差异。


以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炎性息肉基本上不会癌变。绝大部分结肠癌是由腺瘤性息肉发展而来,50%~70%的结肠癌来源于腺瘤,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为 2.9%~9.4%。其他病理类型的结肠息肉也有一定的癌变率,比如错构瘤性息肉。


此外结肠息肉的大小也与癌变有一定的相关性,息肉的直径越大,其癌变的可能性也越大。一般认为直径>20 mm的结肠息肉的癌变率可达10%。


医生表示,结肠息肉早期很少会引起不适,所以往往很难觉察,多数患者都是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很偶然地发现。


医生提醒,早期发现并处理息肉是预防癌症的关键,万不可等到症状出现再去筛查。


如果有以下这些情况

则需要做肠镜检查



    · 一级亲属(父母)有肠癌病史或消化道肿瘤病史,且自己年龄大于 40 岁。


    · 一般建议超过 40 岁的人,都应该进行肠镜检查。


    · 长期便血、大便隐血阳性,尤其出现暗红色血便,就要考虑病变位置在结肠或直肠。


    · 反复腹泻、便秘,尤其是伴有黏液脓血便。


    · 腹部包块,尤其下腹部包块或伴有不明原因的消瘦、贫血、腹痛等。


    · 大便习惯突然改变或形状改变。


    · 腹部 CT 及气钡灌肠等发现异常,需进一步明确病变部位和性质。


    · 有胆囊切除史或慢性阑尾炎病史。


    结肠息肉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1

    饮食性因素


    长期进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性饮食者罹患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2

    胆汁代谢紊乱


    胆汁酸以及胆汁酸的代谢产物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均有诱发结直肠黏膜产生腺瘤性息肉或癌变的作用。如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以及胆囊切除术后的患者,大肠内胆汁酸的含量增加。


    3

    遗传因素


    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 10% 的患者具有肿瘤家族病史。同样,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也会升高。


    4

    肠道炎性疾病


    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是导致炎症性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最多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以及阿米巴痢疾等,也见于结肠手术后吻合口部位。


    5

    基因异常


    家族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第 5 号染色体长臂内一种被称为 APC 的抑癌基因的功能丧失和缺如有关。


    远离结肠息肉
    从改变这些习惯开始



    预防结肠息肉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1

    健康饮食


    合理的饮食习惯对预防结肠息肉至关重要。加膳食纤维摄入,日常饮食应以水果、蔬菜、全谷物、豆类、瘦肉和低脂乳制品为主,有助于加速肠蠕动。减少红肉和加工肉制品摄入,多喝水保持体内水分充足,促进废物排泄。


    2

    适当运动


    每周保持 150 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或者 75 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有利于维持健康体重、改善血液循环,降低结肠息肉的风险。


    3

    戒烟限酒


    吸烟可导致肠道黏膜受损,增加息肉发生的可能性。长期大量饮酒可能干扰肝脏解毒功能,进一步加重肠道负担。


    4

    定期体检


    对于没有症状的普通人群,建议从 40 岁开始做第一次肠镜检查,如果首次检查结果正常,推荐每 5~10 年做 1 次肠镜检查



    来源:新闻坊综合自杭州市中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闵行分院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