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深圳大学总医院 杨礼
指导老师:Henry Ford Hospital 沈玉雷老师
背景介绍
图1 异常淋巴细胞具有“核裂”现象
相信大家看见图1的细胞形态可能会想到T细胞淋巴瘤、滤泡淋巴瘤,很难将这样的细胞形态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联系在一起。
有时候最不可能的答案就是正确答案。
这张图片是沈玉雷老师在美博邦血液病诊断论坛贴出的图,最后答案揭晓的时候都不敢相信。
后来关于aCLL的讨论也越来越多,发现尽管流式有越来越多的新的标志来辅助诊断aCLL,如CD200/CD43/CD148等,免疫组化上有LEF1加持,认为aCLL的诊断还是相对容易的。
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时候发现还是很难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为了进一步加深对aCLL的认识,本系列将从aCLL的形态学特点、流式和免疫组化、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进行文献复习和总结,以期对它进行全面认识。
在进入主题前,先复习一下典型CLL(typical CLL)的诊断标准及其特点。
典型CLL的诊断标准
外周血单克隆B淋巴细胞计数≥5.0×109/L。
外周血涂片特征性表现为胞体小、形态成熟的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其细胞质少、核致密、核仁不明显、染色质部分聚集、易见涂抹细胞。
外周血不典型淋巴细胞及幼稚淋巴细胞≤55%(图2)。涂抹细胞的出现对于CLL的诊断有辅助价值,如果在一个倾向考虑CLL病例的外周血片里没有见到涂抹细胞,那么CLL的诊断都应该打个问号。
图2 典型CLL的外周血形态
2017版WHO分类认为外周血单克隆B淋巴细胞计数<5.0×109/L时,如无髓外病变,即使出现血细胞少或疾病相关症状,也不能诊断为CLL。
但根据2018年iwCLL标准,若外周血单克隆B细胞计数<5.0×109/L,但出现血细胞减少或疾病相关症状,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血细胞减少亦可诊断为CLL。
当仅发现外周血存在单克隆B淋巴细胞,但其计数<5.0×109/L且无肝、脾、淋巴结肿大(淋巴结长径<1.5 cm)、无贫血及血小板减少及无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CLPD)的其他临床症状时,WHO将其命名为单克隆B淋巴细胞增多症(MBL),目前被认为是CLL的疾病前期状态。
根据细胞计数,MBL可以分为两种:
①低细胞计数(<0.5×109/L);
②高细胞计数(≥0.5×109/L且<5.0×109/L),前者进展为CLL的可能性极小,而后者具有进展为CLL的风险,需要定期监测随访。
03
免疫表型
典型CLL的流式免疫表型为共同表达CD19/CD5/CD23、CD43+/﹣、CD10﹣、CD20 dim、CD79b dim/-、FMC7-、smIg dim。
表1 CLL流式积分表
表1是沿用至今的CLL流式积分表,4分以上是典型的CLL表型,而2-3分则是不典型的流式表型,0-2分则基本排除CLL。
流式上有关预后评估的指标包括CD38和ZAP-70。CD38(表达量>30%)和ZAP-70的表达与IGHV 未突变高度相关,提示预后不良。由于ZAP-70很难进行标准化检测,目前这个指标已经逐步淘汰。在2018 iwCLL指南里增加CD49d检测,与CLL预后不良相关。
04
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
目前常规进行评估的遗传学和分子学检查包括:del(13q) [对应的FISH探针基因为RB1]、del(11q) [对应的FISH探针基因为ATM]、+12(12号染色体三体) [对应的FISH探针为D12Z1]、del(6q) [对应的FISH探针基因为MYB]、del(17p) [对应的FISH探针基因为TP53]、t(11;14)(q13;q32) [对应的FISH探针基因为CCND1/IGH]和IGHV、TP53突变状态评估。
这些检查主要与CLL的预后评估息息相关。其中del(13q)、IGHV突变预后好;del(11q)、del(17p)和IGHV未突变、TP53突变预后差。+12预后中等。
其中del(17p)和TP53突变对CLL的预后以及用药选择密切相关,有del(17p)和TP53突变的患者对化疗(免疫)治疗的反应较差,但对非化疗药物,如BTK小分子抑制剂、磷脂酰肌醇3-激酶或BCL2治疗效果更好。考虑到CLL在治疗中容易出现克隆演变,iwCLL指南推荐del(17p)和TP53突变应该在CLL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备注:CLL FISH里面加做CCND1/IGH目的是与CD5阳性的MCL相鉴别)
此外,CLL中常见的基因突变还有NOTCH1、SF3B1、BIRC3等,均与预后不良有关,但目前在临床尚未普遍检测。
MYC基因异常极少在初诊CLL中出现,它的出现一般与CLL Richter 转化相关。
根据有限的文献表明,MYC基因的异常(易位或是扩增)常常作为CLL二次打击事件出现,与复杂核型、增加的幼稚淋巴细胞以及高度侵袭性相关。
目前有文献将同时具有del(17p)和MYC扩增的CLL叫为“double hit”CLL,这类CLL预后比单独del(17p) CLL还要恶劣,但目前文献报道不多且大部分为回顾性研究,这类CLL的生物学特点以及治疗方案均需要大数据进一步验证和研究。
典型CLL根据临床表现、血常规及外周血流式免疫表型就能确诊,然而,疾病的异质性却给不典型病例带来了诊断困难,想要精准的诊断必须要对疾病的本质进行认识,下面对aCLL的前世今生进行梳理。
来源:血液病综合诊断学术交流
5月限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