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王导新教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上海第一医学院(今复旦大学医学院)西迁的教授们等创建成立,经过几代呼吸人的建设,目前有病床200张,RICU20张,呼吸介入中心500平方,年出院人数超过9500人次。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PCCM)专科医师培训基地、重庆市重点学科、重庆市呼吸危重症医学研究中心、重大呼吸疾病精准诊疗与防控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呼吸道炎症损伤与精准诊疗重点实验室单位、委市共建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全国委员单位、重庆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单位、重庆市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主委单位、博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流动站。我们取得进步和良好发展,得益于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大环境及自身努力拼搏,也得到国内呼吸同道大力支持,现就我们学科建设的经验与同道交流,请批评指正。
学科建设包含学科带头人、学科文化、学科方向、学科平台、学科任务、学科团队、核心技术、学科管理“八个要素”,在此,重点谈谈学科带头人及学科文化建设。
关于学科带头人
首先,要创立学科带头人品牌,学科带头人要具备临床业务能力强、技术有特色、科研实力高,管理协调能力强,胸怀宽阔、良好的修养等六种素养,在实际工作中要具有战略发展眼光,对本学科的前沿发展有充分了解,能提出战略目标,制定分步骤实施目标的发展规划;模范带头,身先士卒,为本学科发展空间和资源开发不遗余力。比如我国呼吸领军人物王辰院士,他的战略发展眼光、临床技术、科研能力、教学水平、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深得国际国内同道的赞许,也是我学习的榜样和前进的方向。
其次,学科带头人在具体在实际工作中要能挑担子、指方向、谋发展、搞协调、带队伍,做到“3个三”,第一是“三项任务”,摸好底、定好位、把好关;第二是有“三种意识”,责任、开拓、胸怀,第三是“三不四得”,不自私、不打击、不抱怨、看得好病、救得好命、技术得硬、责任得强。做好这“3个三”,再看同行是否请你会诊,这是检验学科带头人的口碑之一。
第三,学科带头人同时又是科学家、战略家,自己的科研学术水平要高,同时要制定好近期、远期的学科发展规划。因科室要建RICU,我从最初研究肺癌和介入亚专业方向,1998年开始转呼吸危重症亚专业方向,25年来每天坚持提前1小时到RICU看病人,几十年下来自己的临床经验得到积累,呼吸危重症救治技术得到提升,自己及带领的团队在ARDS方向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近20项。这些积累,在我担任重庆市新冠肺炎救治组组长期间,用扎实的技术及丰富的呼吸危重症的经验,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勇挑重担,为呼吸人添彩。战略布局上,我们呼吸专业呼吸危重症及呼吸介入病学2个大亚专业方向是铆钉方向,我决定加大人力投入,务必要提升专业技术,10年前同时安排3位医生到上海学习EBUS技术,回科室后,作为呼吸介入的重点方向,并与同级医院差异性发展,不搞恶性竞争。科室目前有3台超声气管镜(EBUS),EBUS手术台数大800台/年,全年气管镜及介入手术6000余台,技术水平和手术量在西南地区名列前茅。
关于学科文化
学科文化是学科的底蕴与灵魂,是提高学科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是决定学科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精髓。文化决定着学科的内生动力和外在风范,一个科室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灵魂和气质就是精神文化,通过精神文化塑造人,才能达到思想和行为的自律,形成一股凝聚力。我一直把个人修养与职业素养的提升作为科室文化建设的重点,树正气清风,不能有“小鬼当道”的风气形成,科室同时强调传承与创新并进,一个优秀的学科不能没有根,不能忘本。
首先,我科制作了科室40年发展的“文化墙”,标题就是“传承与发展”,附上了三代呼吸人的代表照片及业绩,就是强调要有根有底蕴,要有自信心。重医是上医西迁组建的大学,上医老专家的“对病人如亲人,医生永远要看病人”的好传统,需要科室医护技人员传承下去。
其次,要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与荣誉感,每一个职工要以医院为荣,以科室为荣,不要干了事情就想到报酬,合理的报酬是靠集体的付出而得的。呼吸科重病人多,操作多,风险大,值夜班医护人员非常辛苦,一年中多数时间比其他科室要晚下班1~2小时。
再次,医护必须齐心协力合作才能干好工作,尤其要多尊重护理人员,多赞美护理人员,医院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团体,我个人比较推崇赞美文化的风格,所以,我科的医护技团结一心、互帮互助,都本着为病人、为学科、为集体的荣誉而工作,从无怨言。
本文由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呼吸与危重症编委会副主编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王玮教授组稿
查看更多